·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机构职能 科室介绍 工作动态 法律法规 党务与科教 健康教育 传染病防治 政策公告 调查研究 联系我们

  传染病防治
 

株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地址:芦淞区人民中路537号
电话:0731-28230780
 
  传染病防治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
发表日期:2008-10-30 16:46:44 阅读数:3822  

 
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一类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范围广泛的病毒性传染病,按引起发病的病毒不同可分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非甲非乙型肝炎(又称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其中以甲、乙型肝炎感染率较高。乙肝病毒携带率为10.09%。
传播途径:
   1、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急性病人和感染者,经消化道即粪-口传染。
   2、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肝炎患者的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主要有医源性、伤口感染和母婴垂直传播。
   3、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血制品及伤口感染。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


临床表现
潜伏期,甲型肝炎15~45天,平均30天;乙型肝炎45~160天,一般60~120天;非甲非乙型肝炎经肠道传播者14~60天,平均42天,经肠道外传播者70~145天;丁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类似。
   1、急性肝炎 起病缓慢,畏寒、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腹泻等。
   ①急性黄疸型肝炎:以甲型肝炎病者(HAV)感染多见,病程可分为质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3个阶段,历时2~4月,急性起病,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及上腹不适、腹胀痛、腹泻、肝区痛、肝功能异常等。可有上呼吸道症状,尿色逐渐加深,至黄疸期,尿色继续加深,似浓茶样,眼及皮肤黄染,肝、脾可肿大。至黄疸期皮肤。巩膜出现黄染,尿如浓茶,亦可有大便色变浅,皮肤痛痒等症。此时肝脏肿大,有压痛及叩击痛,恢复期黄疸消退,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
   ②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较缓,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便秘及肝区痛等。化验肝功能异常,主要是转氧酶升高。病程中不出现黄疸,其余症状与急性黄疸型的黄疸前期相似,亦有部分病人症状不明显而仅肝肿大和肝功能改变。
    HAV引起的急性肝炎不转化为慢性,而HAV和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HNANBV)引起的相当一部分转为慢性肝炎。
   2、慢性肝炎以HAV感染多见,可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病程超过一年,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疼痛,蜘蛛痣、肝掌、肝脾肿大。
   3、淤胆型肝炎主要表现为长期(2~4个月或更长)肝内梗阻性黄疸,巩膜、皮肤黄染,皮肤痛痒,粪便颜色变浅,肝肿大而自觉症状较轻。
   4、重症型肝炎
   ①急性重症型肝炎:起病10天无其他原因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患儿烦燥不安、嗜睡、惊厥,甚至昏迷,肝功能检查异常。多有劳累、嗜酒、妊娠,合并感染等诱因,起病后10日内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迅速缩小,腹水迅速增多,有出血倾向、肝臭,及嗜睡、烦躁不安、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程不超过3周;
   ②亚急性重症型肝炎:起病10日以上出现重症型肝炎症状属此型,本型病程可达数月,易发展为坏死后性肝硬化;
   ③慢性重症肝炎:表现同亚急性重症型肝炎,但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体征及肝功能损害。


治疗
   病毒性肝炎目前还无可靠的特效治疗,无论是甲型、乙型或非甲非乙型肝炎,治疗仍只能靠综合方法,即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劳累和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1、急性肝炎: 早期卧床休息,一般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后仍应休息1~3个月,恢复工作后应定期复查1~2年。给予易消化、维生素含量丰富的清淡饮食,忌饮酒。口服肌苷片,适当补充维主素B族和C等,中药可用茵陈藁汤及消遥散辩证加减。
   2、慢性肝炎:无需绝对卧床休息,宜用动静结合的疗养措施。应适当进食较多蛋白质避免过高热量饮食,也不宜进食过多的糖,以免导致糖尿病。一般非特异性护肝药物,如维生素族类,促进解毒功能药物(肝泰乐,肝乐等)、促进能量代谢药物(肌营、ATP、辅酶A等)及促进蛋白质合成药物(复方氨基酸、水解蛋白、人血清白蛋白)等可作为辅助治疗。还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糖腺苷、无环鸟苷、干扰素等,目前以人白细胞干扰素。
   3、重型肝炎应加强支持和对症治疗,使患者能渡过危险期。以便肝脏能有机会进行修补与再生。
   中医治疗 以清热利湿、养阴柔肝、健脾和胃,温化寒湿等为主要治则。


预防
   1、急性期病人应隔离。患者饮食用具、洗漱用具要专用,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避免医源性感染,保护好伤口,育龄期妇女必须避免怀孕。进食含丰富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忌酒、葱、蒜、辣椒等刺激性食品。给予易消化维生素含量高的清淡饮食,食欲恢复好再正常饮食,给予高蛋白如奶、蛋、鱼、瘦肉等,适量吃糖。
   2、防止血液污染,尽量减少输血及使用血制品等。
   3、被动免疫和自动免疫,如丙种球蛋白,或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4、注意房屋、门、地面、家具、用具、排泄物消毒。

 

甲   肝
 

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感染对象以青少年及儿童为主,成年人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它是各种病毒性肝炎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我国是甲肝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 传染源
   在潜伏期和发病后的几天内,粪便和血液都有传染性。甲肝在发病前1-2周,病毒就开始从粪便中排出,发病时达高峰。
2、 感染途径和方式
   粪-口是甲肝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感染者的粪便对传播具有高度的危险性。甲肝的流行通常发生在幼儿园、学校、监狱和其它人口密集的群体。病毒可通过人直接接触或被污染的食物、饮水和饮料等传播。
3、 感染类型
   主要有三种:(一)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肝功异常;(二)无临床症状,肝功异常;(三)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正常的隐性感染。成人感染多表现为显性感染,黄疸型多,病程较长;儿童常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或隐性感染。
4、 临床过程
   典型的甲型肝炎临床过程分四个阶段:
(1) 潜伏期
(2) 前驱症状期
(3) 黄疸期
(4) 恢复期
   疾病轻重程度往往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在幼儿中,甲型肝炎常表现出无症状或无典型特征的症状,经常无黄疸期,而在青少年和成人中,经常表现出有黄疸期症状的感染。
5、 治疗
   对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并无特殊有效的治疗,由于是自愈性疾病,因此优于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预防,最好的预防是接种甲肝疫苗。

 

乙型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目前,世界上乙肝病毒感染者高达 3亿人,而我国有1.2亿HBsAg(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携带者。在我国,每年约有100万新生婴儿由于母亲是携带者而受感染。因此,预防乙肝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体液和分泌物中往往含有乙肝病毒,因此,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许多途径传播。预防乙肝不应只是被动地隔离患者,而应着力保护健康个体。可以通过注射乙肝疫苗,使健康个体有了抗病毒能力,降低乙肝发病率。

乙肝疫苗主要有: 1)血源性疫苗(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慢性携带着血浆中提取HBsAg,经纯化灭活制成,目前多已停止使用);2)基因重组疫苗(即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基因插入适当载体,并在载体中表达,经分离,纯化制备的疫苗,目前应用最广的乙肝疫苗);3)多肽疫苗(一种化学合成疫苗,研究表明,化学会成的多肽作为免疫原,可诱生抗HBs的中和抗体,从而起到免疫的作用;4)DNA疫苗(是指用编码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质粒直接注入动物细胞内,并通过宿主细胞合成乙肝表面抗原,诱导宿主产生相对应的免疫应答。)
 



 

株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株洲市芦淞区人民中路537号 电话:0731-28230780
本网站由 云超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湘ICP备08104074号 湘公网安备 43020302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