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 页 机构职能 科室介绍 工作动态 法律法规 党务与科教 健康教育 传染病防治 政策公告 调查研究 联系我们

  传染病防治
 

株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地址:芦淞区人民中路537号
电话:0731-28230780
 
  传染病防治
 
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技术文件汇编
发表日期:2009-7-14 11:07:30 阅读数:17810  
查看原图


甲型H1N1流感
防控工作技术文件汇编


株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三日


目    录

1.卫生部2009年第8号公告  …………………………………………………3
2.《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二版)》 …………………4
3. 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第一版)………………………………………8
4. 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试行) ……………35
5. 甲型H1N1流感疫源地消毒指南(试行) ………………………………37
6.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2009修订版) ………………42
7. 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2009年修订版) …………………51
8. 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和暴发疫情处理技术指南(试行) ……53
9. 甲型H1N1流感预防干预措施应用技术指南(试行) …………………58
10.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中相关人员预防性用药指南(2009年试行版)
…………………………………………………………………………………63
11. 湖南省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和哨点医院名单  ………………………65
12. 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66
13. 社区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控制工作方案  …………………………76
14.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管理方案(试行版) …………81

 

卫生部关于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管理的公告(2009年第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公    告

2009年第 8号

 

经国务院批准,现公告如下:
一、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特此公告。


               二〇〇九年四月三十日
 
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二版)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二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指导医疗机构进一步做好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应对可能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我部组织专家结合我国内地近300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总结资料,并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甲型H1N1流感最新防控经验和相关资料,对《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进行了修订,研究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二版)》。现印发给你们,供医疗机构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使用。
2009年5月8日印发的《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卫发明电〔2009〕72号)和5月15日印发的《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出院标准(试行)》(卫发明电〔2009〕82号)同时废止。


卫生部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日

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
(2009年试行版第二版)

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此次流感为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毒基因中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世界卫生组织(WHO)初始将此型流感称为“人感染猪流感”,后将其重新命名为“甲型H1N1流感”。6月11日,WHO宣布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升为6级。
本诊疗方案是在5月8日公布的第一版诊疗方案的基础上,依据近期国际诊疗研究及我国内地近300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总结资料修订而成。由于这种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发疾病,其疾病规律仍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一、病原学
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0rthomyxoviridae),甲型流感病毒属(Influenza virus A)。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为80nm-120nm,有囊膜。囊膜上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分别是红细胞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和基质蛋白M2。病毒颗粒内为核衣壳,呈螺旋状对称,直径为10nm。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约为13.6kb,由大小不等的8个独立片段组成。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热敏感,56℃条件下30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甲型H1N1流感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虽然猪体内已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动物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造成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三、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
(一)临床表现。
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咯痰、流涕、鼻塞、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 或腹泻。约10%病例可不发热。
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
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
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被诱发加重,呈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病情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
(二)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
2.血生化: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少数病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3.病原学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以RT-PCR(最好采用real-time RT-PCR)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咽拭子、口腔含漱液、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可呈阳性。
(2)病毒分离:呼吸道标本中可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合并病毒性肺炎时肺组织中亦可分离出该病毒。
4.血清学检查:动态检测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三)胸部影像学检查。
合并肺炎时肺内可见片状影像。
四、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是防控与有效治疗的关键。
(一)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疑似病例:
1.密切接触者发病前7天内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并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的。
密切接触者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情况下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群,具体包括:诊断、治疗或护理、探视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员;与病例共同生活、工作的人员;接触过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的人员。
2.发病前7天内曾到过甲型H1N1流感流行(出现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暴发)的国家或地区,也包括曾到过明确有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社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3.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甲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但进一步检测排除既往已存在的亚型。
(二)确诊病例。
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同时有以下一种或几种实验室检测结果:
1.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采用real-time RT-PCR和RT-PCR方法)。
2.分离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
3.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五、高危病例及重症病例
(一)高危病例。
高危病例是指患甲型H1N1流感后可能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的人群。包括:
1.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2.年龄≥65岁的老年人;
3.妊娠妇女;
4.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
5.集体生活于养老院或其他慢性病疗养机构的人员。
(二)重症病例。
当确诊或疑似病例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为重症病例:
1.合并肺炎和/或低氧血症、呼吸衰竭。
2.合并感染中毒性休克。
3.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或多脏器功能衰竭。
六、临床分类处理原则
(一)疑似病例:在通风条件良好的单人房间进行隔离观察,不可多人同室。安排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检查。对其中的高危病例、重症病例应及时给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治疗。
(二)确诊病例:在通风条件良好的房间进行隔离治疗,可多人同室。对其中的高危病例、重症病例应及时给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治疗。
七、治疗
(一)一般治疗。
休息,多饮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高热病例可给予退热治疗。
(二)抗病毒治疗。
研究显示,此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oseltamivir)、扎那米韦(zanamivir)敏感,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耐药。
对于临床症状较轻且无合并症、病情趋于自限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无需积极应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于高危病例、重症病例应及时给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治疗。
对于需要使用奥司他韦治疗的病例,应尽可能在发病48小时内用药(36小时内最佳),疗程为5天。奥司他韦的成人用量为75mg b.i.d.。1岁及以上年龄的儿童患者应根据体重给药:体重不足15kg者,予30mg b.i.d.;体重15-23kg者,予45mg b.i.d.;体重23-40kg者,予60mg b.i.d.;体重大于40kg者,予75mg b.i.d.。对于吞咽胶囊有困难的儿童,可选用奥司他韦混悬液。
(三)其他治疗。
1.如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的情况,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氧疗或机械通气等。
2.合并休克时给予相应抗休克治疗。
3.出现其他脏器功能损害时,给予相应支持治疗。
4.合并细菌感染时,给予相应抗菌药物治疗。
5.当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时,可根据当地医疗设施条件,转入具备防控条件的ICU治疗。
(四)中医辨证治疗。
1.风热犯卫
主症: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
舌脉:舌质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基本方药:银花15g  连翘15g  桑叶10g  杭菊花10g
桔梗10g  牛蒡子15g  竹叶6g  芦根30g
薄荷(后下)3g  生甘草3g
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至2付。
加减:苔厚腻加广藿香、佩兰;
      咳嗽重加杏仁、枇杷叶;
      腹泻加川黄连、广木香。
常用中成药:疏风清热、辛凉解表类中成药如疏风解毒胶囊、香菊胶囊、银翘解毒类、桑菊感冒类、双黄连类制剂;藿香正气、葛根芩连类制剂等。
2.热毒袭肺
主症:高热,咳嗽,痰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解毒
基本方药:炙麻黄3g  杏仁10g  生甘草10g  生石膏(先煎)30g
知母10g   浙贝母10g  桔梗15g  黄芩15g
柴胡15g
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至2付。
加减:便秘加生大黄。
常用中成药:清肺解毒类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胶囊、银黄类制剂等。
3.气营两燔
主症:高热,烦躁不安,甚者神昏,咳嗽,胸闷憋气,或喘促气短。
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气凉营
基本方药:水牛角15g  生地15g  赤芍10g  银花15g
丹参12g    连翘15g  麦冬10g  竹叶6g
瓜蒌30g    生石膏(先煎)30g  栀子12g
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至2付。
加减:便秘加生大黄;
      高热肢体抽搐加羚羊角粉。
常用中成药:安宫牛黄丸、喜炎平、痰热清、血必净、清开灵、醒脑静注射液等。
注:以上药物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剂量供参考,儿童剂量酌减;有并发症、慢性基础病史的患者,随证施治。
八、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3天,其他流感样症状基本消失,临床情况稳定,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阴性。
                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第一版)
(卫发明电[2009]76号附件1)

为早期发现、报告和诊断甲型H1N1流感病例,长期监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变化趋势,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一)及时发现、诊断和报告甲型H1N1流感病例和暴发,以便及时开展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隔离,密切接触者追踪和医学观察,加强病例管理和救治,适时、适度启动必要的人群和社会干预措施,减缓疫情播散速度。
(二)严密监控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流行病学和病毒学特征变化,为评价疾病的严重性、识别高危人群和地区、指导疫苗和药物的使用、预测疾病的流行趋势、评估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提供依据。
二、病例定义
参见《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卫发明电〔2009〕72号)。
三、甲型H1N1流感病例监测
(一)适用阶段
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监测主要适用于以下阶段的病例发现、报告和诊断。
1.我国出现输入性的散发甲型H1N1流感病例;
2.输入病例导致我国出现本土的有限传播,但病例有明确的感染来源,或散发病例间有明确的流行病学联系,尚未出现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暴发。
一旦全国出现较大范围病毒的持续人间传播和基于社区水平的流行和暴发(具体由卫生部组织专家组进行分析、判断),监测策略将由对病例的发现、报告和诊断转换为对病毒的病原学、疾病危害和流行强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需求等内容进行监测。
(二)病例发现与报告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后,于2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电话报告后,应立即进行网络直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要每日及时监视和分析网上报告数据,并对病例特征和疫情形势进行分析和研判。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后,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报告。港口、机场、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向国境口岸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互相通报。
(三)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关资料报告
1.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条件下,应尽快将病例转运至当地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病例报告后,应尽快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24小时内完成个案调查表(附录1),由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平台上的“甲型H1N1流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录入,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审核,并根据病人的病情进展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深入,随时更新个案调查表。
2.相关资料报告
在做好病例个案调查的同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收集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病程记录、医嘱单、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连同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一起,由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邮箱
cdchb@chinacdc.cn),附件名称需注明省份和患者姓名。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深入,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随时将更新的调查结果和资料上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同时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四)标本采集和检测
1.标本采集
收治病例的医疗机构要密切配合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集病例的呼吸道标本,包括鼻拭子、咽拭子、鼻腔吸取物、鼻腔冲洗液等,以及急性期(病后1周内)和恢复期血清(病后3-4周)标本。实施气管插管的病人也应收集气管吸取物。标本应置于无菌病毒采样液,并立即用冰块或冰排保存或置于4 ℃(冰箱)。根据各省的区域划分,立即送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或“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项目相关网络实验室(以下简称“各网络实验室”,名单见附录2)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病原学检测。不具备检测能力的省份,应按照生物安全的有关规定,尽快将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检测。标本采集、运输、保存、处理和检测方法详见甲型H1N1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附录3)。
2.实验室检测方法
(1)Real-time RT-PCR方法
各网络实验室应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建议首先筛选甲型流感病毒并排除季节性流感H1、H3亚型病毒和禽流感 H5N1病毒,并同时检测swInfA和swH1特异性基因片段。
(2)RT-PCR方法
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国家流感中心同时设计了RT-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建议首先筛选甲型流感病毒并排除季节性流感H1、H3亚型病毒和禽流感 H5N1病毒,并同时检测H1HA和SWH1HA-1特异性基因片段。
(3)病毒分离
按照相关生物安全规定,有条件的实验室可同时接种MDCK细胞和SPF鸡胚,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离和基因序列测定。
3.标本上送
(1)各网络实验室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的,应尽快将原始标本和病毒分离物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进行检测、复核、确认。
(2)全国所有实验室在季节性流感哨点监测和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中,检测甲型流感病毒阳性,季节性流感病毒H1、H3亚型和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阴性,但无法鉴定亚型的标本,应尽快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进行检测、鉴定。
4.生物安全
甲型H1N1流感病毒及其样本的采集和储存应遵照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实验室检测指南》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及其样本运输、实验活动及风险评估应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手册(第三版)及《引起当前全球疫情的甲型H1N1流感疑似或确诊样本操作实验室生物风险管理》推荐技术指南(5月6日发布)进行,其中样本检测活动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和培养活动须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进行。实验室工作人员须采取与实验活动相适应的个人防护措施,并对人员进行必要的健康监测。相关实验室须储备充足的个人防护用品、实验室消毒用品和适量的预防和治疗药物(如扎那米韦或奥塞他韦)。实验活动相关废物处理须严格按照我国生物安全管理法律法规进行。
5.检测结果报告和反馈
各网络实验室在获得确切实验室检测结果后,应立即向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部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获得实验室检测结果后,应立即向卫生部报告,同时反馈给送检标本的实验室。
(五)病例排查和订正
实验室检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病例报告单位。对于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甲型H1N1流感的病例,报告单位应在接到实验室检测结果2小时内将病例订正为已明确诊断的疾病或“其他不明原因疾病”。对于诊断分类变化的病例,如疑似转为确诊病例等,报告单位应在接到实验室检测结果后2小时内订正。
(六)病例诊断与疫情公布
各省首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标本应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复核,由卫生部组织专家组,结合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等证据进行诊断结果的确认,并统一发布疫情。
首例病例确认并公布后,各省甲型H1N1流感病例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本省专家组进行诊断,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经卫生部授权后,负责向社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信息。
四、加强季节性流感监测
(一)加强哨点监测
1.开展半年监测的省份自本方案下发之日起,开展全年监测,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其余南方片省份继续开展全年监测。
2.在原有全国84家网络实验室和197家哨点医院的基础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及时对各省份其他地市级实验室的评估,逐步将具备检测能力的实验室纳入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
3.各哨点医院要加强门急诊ILI和门急诊就诊总数的及时按周报告。各省级疾控中心要每周分析监测数据,重点分析流感样病例的比例、病毒分离阳性率、监测工作完成及时性等指标,通过分析,及时观察、评估流感活动的异常变化情况,并及时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4.各监测哨点医院,在原方案要求每周采集门急诊ILI病例的呼吸道标本5-15份基础上,增加到20-30份。
(二)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卫生部下发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试行)》(卫办疾控发[2006]108号)文件要求,要加强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监测、报告,以及标本采集和实验室诊断。
(三)实验室检测程序
各网络实验室首先应用Real time RT-PCR和/或RT-PCR检测乙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季节性流感H1、H3亚型、禽流感H5N1亚型和甲型H1N1流感的特异基因片段。然后根据核酸检测的结果,分别在生物安全2级和3级实验室,进行季节性流感病毒、禽流感H5N1病毒和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
如甲型流感病毒阳性,排除上述亚型流感病毒,仍无法鉴定亚型的临床标本、以及禽流感H5N1病毒或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离物等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检测、鉴定。
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支持部门和联系方式
(一)疾病控制与应急处理办公室:负责疫情的追踪、协调和接收疫情相关资料。
电话:010-63132071,传真:010-63131229,值班手机:13699123721,电子邮箱:
cdchb@chinacdc.cn
(二)实验室管理处:负责标本运输相关审批。
电话:010-63132237,传真:010-63132235,
值班手机:13811698250
(三)病毒病所:负责标本接收和实验室检测。
标本接收电话:010-63536459,传真:010-63536459
国家流感中心实验室技术支持电话: 010-63580764,
传真:010-63580764

附录1:甲型H1N1流感病例个案调查表
附录2: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及“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项目相关网络实验室名单(略)
附录3:甲型H1N1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以上附录详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附录1                   甲型H1N1流感病例个案调查表
一、编码
1.行政区划代码  3.患者编码  
2. 调查地点编码      
4.身份证号                  
二、报告
1.报告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
2.报告时间: □□□□年□□月□□日□□时
3.报告时病例分类:□ 疑似病例     □确诊病例   
4.报告种类:□ 初次报告     □进展报告        □最终报告
三、基本信息
1.姓名_____________   如果患者<14周岁,请填写其监护人姓名 _____________
2.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阴历
□阳历 如果不知道其生日,请填写年龄岁
月(婴儿)
3.国籍:□ 中国
□其他,请填写:_____________ 4. 性别 □ 男
□ 女 5. 民族   □汉族
□其他,请填写:_______
6. 家庭地址:_____________省_____________市 _____________县/区 _____________镇/乡/街道_____________村/社区_____________门牌号
7. 电话(至少列出一个)
(1)移动电话
(2)家庭电话
(3)办公电话
8.职业:   □幼托儿童   □散居儿童    □学生     □教师       □保育保姆
□餐饮业     □商业服务    □工人     □民工       □农民
□牧民       □渔(船)民    □干部职员 □离退人员   □家务
□待业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       □其他,____________

 

四、发病就诊经过和既往史
1.发病日期  年 月 日 5.既往病史
疾病 是 否 不知道
1) 哮喘   
2) 慢性肺病   
3) 慢性肝病   
4) 糖尿病   
5) 结核病   
6) 慢性肾脏疾病   
7) 心脏病   
8) 神经系统疾病   
9) 癌症   
10)HIV/AIDS   
11)其他免疫缺陷疾病   
6.是否怀孕:  □是, 孕期_____月   □否
7.是否吸烟:  □是          □否
8.发病前1年是否接种流感疫苗:
□是    □否    □不知道
9.发病前1年是否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是    □否    □不知道
2.首次就诊日期  年 月 日
首诊医疗机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病时临床表现:
□发热,体温 (℃)________
□咽痛  □畏寒  □咳嗽   □咳痰   □头痛  □鼻塞  □打喷嚏   □流涕   □乏力  □胸闷    □气促  □呼吸困难   □腹泻   □恶心 
□呕吐   □肌肉酸痛  □关节酸痛   □结膜炎
□其它临床表现: _____________
4.是否进展为肺炎:□是    □否 
五、 抗病毒药物与治疗
1.患者发病前两周是否服用过抗病毒药物? □是      □否      □不知道
1.1 如果是,药物名称: □奥司他韦(达菲)  □金刚烷胺  □金刚乙胺  □其他________
2.发病后是否服用过达菲?  □是      □否      □不知道
2.1开始服用日期  年 月 日
2.2 最后服用日期 年 月 日
2.3 服用剂量:______(毫克/天)
2.4 服药过程中是否出现副作用:□是      □否      □不知道
3.是否服用过其他抗病毒药物?□是,药物名称:_____________    □否      □不知道
4.患者治疗过程中是否曾使用辅助通气?  □是      □否      □不知道
4.1 如果是,种类是 □鼻导管  □面罩吸氧  □持续正压通气  □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
□其他_____________
5.患者是否曾服用抗生素:□是      □否      □不知道
六、病例发病前7天的暴露史
1.发病前7天内是否曾经到过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国家/地区:
□是,请填写目的地地址_____________          □否      □不知道
2.发病前7天是否曾经接触过以下病例:
2.1 疑似甲型H1N1流感病人:  □是    □否      □不知道
2.2 确诊甲型H1N1流感病人: □是    □否      □不知道
2.3发热(体温≥37.5℃)伴咽痛或咳嗽的病人:  □是    □否      □不知道
2.4仅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无发热): □是    □否      □不知道
2.5其他发热病人: □是    □否      □不知道
3.如果曾暴露于上述任何病人,请填写
首次暴露时间:年 月 日
末次暴露时间:年 月 日
4. 接触方式(可多选):
□直接身体接触      □近距离(间隔<2米)接触   □接触患者分泌物、排泄物或体液
□处理过患者的临床标本(采集、检测等)
□接触患者碰触过的物体,如门把手,毛巾等  □其他,_____________
5. 接触患者时是否采取防护措施:□是     □否      □不知道
5.1如果是,采取的防护措施是:□ 戴口罩   □ 戴手套  □穿防护服
□其他,_____________
6. 发病前7天,是否到过甲型(H1N1)流感病毒学实验室:   □是      □否    □不知道
6.1若曾到过实验室,是否采取防护措施:     □是      □否      □不知道
七、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疾控人员填写并负责更新)
1.密切接触者的人数:__________人
2.目前已纳入医学观察的人数:____________人
3.是否有人出现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  □有,人数___________人      □否
八、 患者转归
1.最终诊断:
□疑似病例,诊断时间  年 月 日
□确诊病例,诊断时间  年 月 日
□排除病例,排除时间  年 月 日
2. 是否治愈?   □是 □否   治愈时间:年 月 日
3. 是否死亡?  □是 □否   死亡时间:年 月 日
3.1 如果是,死亡诊断:___________
4. 是否住院?  □是      □否
4.1如果是,入院时间年 月 日    出院时间年 月 日
九、 调查小结
调查单位:_____________     调查时间:年 月 日     调查员姓名:_____________
编码说明:
(1) 地区编码统一按国家统计局设管司发布的“乡镇行政区划代码”进行编定。
(2) 调查地点编码:同一地区内只有一个调查地点时,统一编01;同一地区内有多个调查地点时,每个地点一个编码,从01开始顺序编码。
患者编码:从001开始顺序编码。       

附录3           甲型H1N1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试行)

本方案旨在为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提供甲型H1N1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不用作商业活动或赢利目的。
一、标本的采集种类和要求
1、推荐采集的呼吸道标本种类
疾病发病后应尽快采集如下标本:鼻拭子、咽拭子、鼻腔吸取物、鼻腔冲洗液。气管插管的病人也应收集气管吸取物。标本应置于无菌病毒采样液,并立即用冰块或冰排保存或置于4 ℃ (冰箱),并马上送至实验室。(临床样品采集人员及实验室检测人员的感染控制指导请见相关文件。) 采样同时填写疑似人感染甲型H1N1感染病例标本采样单。(附表1)
2、拭子的选择
标本应使用头部为合成纤维的拭子(例如,聚酯纤维),用铝或塑料做柄。不推荐棉拭子和木柄。标本采集管应包含3毫升病毒采样液(含有蛋白质稳定剂,阻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抗生素,缓冲液)
3、临床标本储存要求
保存在4℃(不能超过4天)或者-70℃或-70℃以下。有条件的实验室均应保存在-70℃或-70℃以下。不应保存在-20℃。
4、标本的分装处理
标本送至实验室后,立即进行处理,避免反复冻融。将原始标本分为三份,一份用于核酸检测,一份用于病毒分离,一份保存待复核。
5、标本的运输
疑似人感染甲型H1N1感染病例列为 A类,用UN2814包装运输。填写疑似人感染甲型H1N1感染病例标本送检单(附表2)。
二、核酸检测
基于PCR原理的核酸检测方法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诊断方法,在突发传染病应急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基于real-time RT-PCR的方法检测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物和探针序列为美国CDC设计):
4月29日WHO网站上公布了美国CDC设计的针对此次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real-time RT-PCR引物和探针,此实验用于检测疑似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呼吸道样本, 因此,用此real-time RT-PCR的方法,建议首先筛选甲型流感病毒并排除季节性流感病毒和H5N1禽流感病毒。real-time RT-PCR方法参见附件3(中文翻译版),附件4(英文原版)。
2、基于RT-PCR的方法检测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物序列为国家流感中心设计):
目前国家流感中心设计了RT-PCR方法检测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RT-PCR的方法参见附件5。
三、病毒分离鉴定
可采用鸡胚和/或MDCK细胞进行流感病毒分离。具备相应条件的网络实验室在收到标本后24h内进行病毒接种。具体方法参见附件6和7。
四、适用于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生物安全
(一)实验室级别及个人防护
1、对采集自属于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疑似病例的患者的临床标本进行的诊断性实验工作,在BSL-2实验室内进行。所有样本操作均应在生物安全柜(BSC)内进行。遵循生物安全三级个人防护。
2、对采集自属于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疑似病例的患者的临床标本进行的病毒分离培养工作,应在BSL-3实验室内进行,并遵循生物安全三级个人防护。
(二)健康监测
1、所有人员均应自测发热及其他症状。
2、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症状包括咳嗽、喉咙痛、呕吐、腹泻、头痛、流鼻涕和肌肉疼痛。如有不适,应立即向上级报告。
3、如有人员在无防护情况下暴露于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临床标本或活病毒,应考虑在暴露后的7天时间里使用奥司他韦或扎那米韦进行抗病毒药物预防。
五、附表和附件
附表1  疑似人感染甲型H1N1感染病例标本采样单
附表2  疑似人感染甲型H1N1感染病例标本送检单
附件3: 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操作规程(2009版)(中文)
附件4: 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操作规程(2009版)(英文)
附件5: RT-PCR方法检测甲型流感病毒
附件6:甲型H1N1流感病毒鸡胚分离方法
附件7:甲型H1N1流感病毒MDCK细胞分离方法


附表1
疑似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例标本采样单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现住址 发病日期 标本#
种类 标本量
(g或ml) 采集
日期 备注
         
         
         
         
         

※选项:参照传染病报告卡。
#选项:A鼻咽拭子、 B鼻咽吸取物、C鼻腔冲洗液、D鼻腔吸取物、E气管吸取物、F其他(如为其他,请在表格中注明)

采集人员:                            采集单位(盖章):                   

 

 

附表2  
疑似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例标本送检单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现住址 发病日期 标本#
种类 标本量*
(g或ml) 采集
日期 备注
         
         
         
         
         

※选项:参照传染病报告卡
#选项:A鼻咽拭子、 B鼻咽吸取物、C鼻腔冲洗液、D鼻腔吸取物、E气管吸取物、F其他(如为其他,请在表格中注明)
*标本量:如果同一份标本有多个包装请注明。

填表人员:                      送样时间:                          单位(盖章):                   


附件3
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操作规程
中文翻译版(请同时参考英文原版)
请注意:体系建立请参照所使用试剂盒供应商所提供的使用说明。本规程中的体系仅供参考。
美国CDC实时RTPCR(rRTPCR)检测猪流感操作规程(2009版)
本规程所有权归属疾病控制中心,紧急状态时授权各公共卫生实验室使用。本规程不用作商业活动或赢利目的。
一、概    述
(一)前提
本规程基于对rRT-PCR方法的基本掌握。
(二)实验原理
实时荧光定量RTPCR(rRTPCR)法检测猪流感的方案是用一组寡核苷酸引物和双重标记的TaqMan®探针,对呼吸道样本或体外培养的猪流感病毒进行定性检测鉴定。InfA引物和探针为检测出甲型流感病毒而设计,swInfA引物和探针可特异性地检测出所有的猪甲型流感病毒,swH1引物和探针可特异性检测猪流感病毒H1亚型。本实验用于检测甲型流感阳性的疑似猪甲型流感感染病例的呼吸道样本。
(三)使用条件
一步法定量RT-PCR 96孔板热循环系统。
(四)生物安全要求
样本处理应在相应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完成。
(五)样本要求
1、呼吸道样本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气管抽吸物,痰,鼻咽或口咽洗液或拭子。拭子样本所用的拭子顶端应为人造材质(如聚脂或涤纶)、柄为铝制或塑料。不推荐使用棉头木柄的拭子。藻酸钙拭子采样不可取。
2、排除标准
1)未在2-4°C (≤4 天)或-70°C及以下保存的样本
2)以上未列的其它不当样本
(六)核酸提取
RT-PCR扩增效能依赖于样本模板RNA的质与量。RNA提取操作需经过检验核酸的纯度合格之后,再用于样本实验。商业化的操作程序中包括QIAamp® 病毒RNA提取试剂盒,RNeasy®小试剂盒 (QIAGEN公司),罗氏MagNA Pure Compact RNA分离试剂盒, MagNA Pure LC RNA分离试剂盒II, 和罗氏MagNA总核酸纯化试剂盒,在推荐的操作程序下,可提取高纯度的RNA。
(七)免责声明:提到的厂家名仅用作举例,并不表示疾控中心认可。

二、实验材料
(一)试剂
1、一步法荧光定量RT-PCR探针试剂盒;
2、分子级无菌蒸馏水 (无RNA酶和DNA酶);
3、正反向引物 (40μM);
4、双重标记探针(10μM);
5、阳性对照。
(二)供给
1、实验室标记笔;
2、微量离心管格栅,96孔0.2ml PCR反应管;
3、20μl 和 200μl 可调节移液器及滤芯枪头;
4、0.2ml PCR 反应管盘;
5、光学反应盖板;
6、无菌,无核酸酶的1.5 ml微量离心管;
7、一次性无粉手套。
(三)仪器设备
1. 微量离心机;
2. 漩涡振荡器;
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含96孔的热循环反应板。

三、操作程序
(一)准备工作
1. 避免样品污染
由于fluorogenic 5’核酸酶测定的敏感性,应特别注意假阳性产生。推荐以下预防污染的方法:
1)实验准备与核酸提取使用独立区域;
2)实验准备与核酸提取使用专用设备(如移液器,微量离心机)和耗材(如微量离心管,吸头);
3)实验开始后穿清洁工作服,并使用新的一次性无粉手套;
4)不同样本操作之间,以及怀疑可能污染的情况下均更换手套;
5)试剂和反应管的盖子应尽量关闭。
2、仪器准备
工作台、移液管、离心机必须清洁,用去污剂净化,例如5%的漂白剂、“DNAzapTM”或者“RNase AWAY®”来减小核酸交叉污染的风险。
3、试剂准备
注意:在试验过程中,保持所有的试剂在冰架上保持低温。
1)引物和探针
(1)分装好的冰冻的引物和探针进行融化(已融的探针避光2-8℃可保存多达3个月,不要对探针反复冻融);
(2)涡旋振荡引物和探针;
(3)瞬时离心引物和探针,之后置于冰架上。
2)Real time RT-PCR的试剂
(1)将Master Mix和酶置于冰架上;
(2)融化2×的Reaction Mix;
(3)颠倒混合2×的Reaction Mix;
(4)瞬时离心2×的Reaction Mix和酶,置于冰架上。
4、对RT-PCR的每一步过程均进行检测
1)每个样品的RNA提取物通过分别的引物和探针进行检测:InfA, swFluA, Swine H1 (swH1) 和RNaseP (RP)。RNaseP引物和探针是以人的RNaseP基因为靶基因的,因此对于人的核酸可以作为内部阳性对照。
2)对于每一个过程中包括的所有引物和探针,均设立无模板对照(NTC)和阳性模板对照(PTC)。
3)人类样本对照(HSC)提供了次级阴性对照,以便确认核酸提取过程和试剂的完整性。
5、建立反应
反应检测混合物充分混合后加入到96孔板中。然后在适当的实验反应和对照中,加入水和提取的核酸或者阳性模板对照(PTC)。
1)为每一个引物和探针标记一个1.5ml的微量离心管;
2)对每一个建立的反应确定反应数(N)。考虑到NTC、PTC、HSC反应和吸量误差,制备过量的反应混合物是必要的。具体如下:
(1)如果包括对照,样品的数量(n)为1到14,那么N=n+1;
(2)如果包括对照,样品的数量(n)大于15,那么N=n+2。
3)Master Mix:计算加到每个引物/探针反应混合物中的各个试剂的量。计算如下:
* 体系建立请参照所使用试剂盒供应商所提供的使用说明。

4)加入水之后,通过上下吹打混匀反应混合物,不要涡旋振荡。
5)离心5s使混合物聚集管底,然后将管子置于冰架上;
6)准备板状的反应管子或者96孔板,置于冰架上;
7)每一个master mix吸取20μl到每一孔中,每排按顺序进行,如下图:
实验建立举例:
 

实验样本举例:
 
注意:在任何样本被加入之前,应该首先加入阴性模板对照(NTC)(第1列),用来检验master mix中的污染。HSC应该在待测样本之后加入(第11列),用来检验在样本准备或者加入过程中的交叉污染。阳性模板对照(PTC)应该在所有样品和阴性模板对照(NTC)之后被加入。
8)在将培养板移到核酸处理区域之前,在试验设定区域,在反应板的第一列将NTC反应进行。如上所述。
9)吸取5μl的nuclease free water到NTC孔,将NTC孔盖上。
10)将反应板盖上,移到核酸处理区域。
11)将含有样品的管子涡旋振荡5s,瞬时离心5s;
12)将提取的核酸样本置于冰架上;
13)如上所述,样品应该按列加入,吸取5μl的第一种样本到所有标记这种样品的孔中(例如,样本“S1”如上表格所示)。不同样本之间需更换枪头操作。
14)加完样本的孔要盖住,这将会帮助防止样品的交叉污染,并且能够使操作人员记录其加样的具体进程;
15)为了避免交叉污染,必要时更换手套;
16)对剩下的样本,重复步骤13-15;
17)加入5μl的HSC样品加到HSC孔中(第11列)。将HSC孔盖盖。
18)最后,加5μl阳性模板对照RNA到所有PTC孔中,将PTC孔盖上。
19)如果使用8个管子的条状板子,每一条都要做标签标记,来指明每一个样品的位置(不要在反应管子的顶部标记!)。瞬时离心条状管子10-15s,然后置于冰架上。如果使用培养板,4℃,500g离心30s,置于冰架上。
6、RT-PCR扩增条件
反应体系为25ul,反应条件如下:
 
注:在55度这一步骤中要收集荧光信号(FAM)。
* 具体扩增条件请参照所使用试剂盒供应商所提供的使用说明。
7、解释说明/检验
1)探针/引物的阴性对照反应中得到的荧光增长曲线不应该超过阈值线。如果一个或者多个引物和探针的阴性反应出现了假阳性,则样品可能已经被污染。那么整个实验过程是无效的,严格的按照步骤规则重新实验。
2)在37个循环处或者37个循环之前,所有的临床样本的RP反应曲线都应该超过阈值线,这表明从人类RNase P基因扩增到足够量的RNA,也表明了样本质量合格。然而,可能有些样本会由于初始临床样本中的细胞数量较少而无法出现阳性结果。同时,从动物/禽类体内或者经细胞培养得到的样本,经常会RP反应没有结果或者结果很弱。如果在所有临床样本中检测RNase P都阴性,则说明:
(1)从临床材料中对核酸的不适当的提取导致RNA的损失或者来自临床标本的RT-PCR抑制剂的残留污染;
(2)没有足够的人类细胞以备检测;
(3)方法建立和实施不当;
(4)试剂和仪器原因。
3)在40个循环之内,HSC组中InfA,swFluA,swH1探针的荧光增长曲线不应该超过阈值线。如果任何其中任何一个流感特异性探针的增长曲线超过了阈值线,那么有以下解释:
(1)可能由于RNA提取试剂污染。在实验前确保RNA提取试剂无误。
(2)RNA提取过程或建立反应加样过程发生交叉污染。严格遵照操作程序的要求进行重复实验。
(3)在40个循环之前,PTC反应的InfA, swInfA, swH1和RP反应应出现阳性结果。如果没产生预期的阳性结果则视为无效,应严格遵照操作程序进行重复实验。确定PTC反应失败原因,订正并记录错误原因及更改方案。不再使用没产生预期结果的PTC试剂。
(4)当所有对照都满足要求后,如果InfA反应增长曲线与阀值线在40个循环内有交叉时,则样本被视为A型流感病毒阳性。如果A型流感病毒反应呈阳性,那么Univ SW 和/或 SW H1也可能呈阳性。如果样本InfA和特异亚型反应(swInfA和swH1)的反正增长曲线与阈值线在40个循环内有交叉,则视该样本为猪流感病毒A/H1阳性。如果样本只有InfA和一个亚型的反应阳性或只有InfA阳性,请联系CDC做进一步指导。
(5)在所有对照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如果在40个循环内,待测样本的所有InfA反应阴性则视该样本为阴性。
8、限制规定
1)实验员在实际操作之前应进行操作程序和试验结果分析的培训,熟练掌握后方可进行试验。
2)当样本量不足可能会产生假阴性结果,造成的原因可能是不当的收集,运输或处理。
3)如果反应中存在过量的DNA / RNA模板时也可能出现假阴性。如果某样本的RP反应被抑制,则可以将提取的RNA进行2倍或更大倍数的稀释(例如1:10或1:100)来重复试验。
9、备注
引物和探针参见英文版P7。

 

 

附件4
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鉴定甲型H1N1流感操作规程
(英文版)


下载网址:http://www.who.int/csr/resources/publications/swineflu/realtimeptpcr/en/index.html

 

 


 
附件5
基于RT-PCR的方法检测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

一、目的
对采集的可疑病例标本进行检测,筛选甲型H1N1流感病毒并排除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
二、引物
NIC引物 引物名称 碱基组成 目的片段大小 备注
FluA FluA-M-F30 TTCTAACCGAGGTCGAAACG 235bp 甲型流感病毒M基因通用检测引物
 FluA-M-R264 ACAAAGCGTCTACGCTGCAG  
H1HA H1 F1147 AAGAGCACACATAATGCCAT 527bp H1N1亚型检测通用引物
 H1 R1673 CCATTRGARCACATCCAG  
HuH1HA H1HA F768 ACTACTGGACTCTGCTGGAAC 327bp 人季节性流感病毒H1N1亚型检测引物
 H1HA R1094 CAATGAAACCGGCAATGGCTCC  
SWH1HA-1 SW-H1 F786 AATAACATTAGAAGCAACTGG 153bp 此次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引物
 SW-H1 R920 AGGCTGGTGTTTATRGCACC  
RnaseP RnaseP F AGA TTT GGA CCT GCG AGC G 约80bp 与real-time PCR中RnaseP引物一致
 RnaseP R GAG CGG CTG TCT CCA CAA GT  

三、材料及仪器
1、 RNA 提取试剂盒QIAGen RNeasy Mini Kit (catalog #74104)
2、β-巯基乙醇(SIGMA β-Mercaptoethanol Lot 062K0115)
3、70%乙醇
4、RT-PCR Kit:QIAGEN One step RT-PCR Kit(catalog #210212)
5、RNasin Ribonuclease Inhibitor (Promega catalog #N2111)
6、检测引物
7、Axygen 1.5mL离心管,货号:MCT-150-C
8、Axygen 0.2mL PCR管,货号:PCR-02-C
9、Axygen 10μL,100μL,200μL,1000μL带滤芯枪头
10、10μL,100μL,200μL,1000μL加样器
11、可调转速14K离心机:
12、旋涡混合器:
13、生物安全柜:二级生物安全柜
14、PCR仪:
15、琼脂糖:Biowest Agarose Distributed by Gene Tech(Shanghai)Company Limited  Lot No. 101685
16、核酸染料:
17、电泳液:5×TBE电泳缓冲液 cat No. 9009032718.电泳槽、电泳仪
四、实验步骤
(一)RNA提取
1、根据标本数量分装RLT液:从Kit中取出RLT液,用1.5mL离心管分装,每管500μL(在体系配制区操作)。
2、在生物安全柜内将采样液(鼻拭子、咽拭子、胸水等)或病毒培养物(鸡胚尿囊液或细胞培养液)取100μL加入RLT液管中,充分混匀。
3、每管分别加入5μL β-巯基乙醇,混匀后依次加入600μL 70%的乙醇,充分混匀。
4、从Kit中取出带滤柱的2mL收集管,打开包装将其做好标记。取步骤(3)中的混合液600μL加入滤柱中,12000rpm,离心15s,弃收集管中的离心液。
5、滤柱仍放回收集管上,将步骤(3)剩余的混合液全部吸入滤柱中,12000rpm,离心15s,弃离心液。
6、于滤柱中加入700μL Wash Buffer RW1液,12000rpm,离心15s。
7、从QIAGEN RNeasy Mini Kit中取一支干净的2mL收集管,将离心后的滤柱移到新的收集管上,于滤柱中加入500μL Wash Buffer RPE液,12000rpm,离心15s。
8、弃收集管中的离心液,再于滤柱中加入500μL Wash Buffer RPE液,13000~14000rpm,离心2min。
9、将滤柱移到一个干净的1.5mL eppendorf管上,向滤柱中加入30~50μL的Rnase-free Water,室温静置1~3min。
10、12000rpm,离心1min,收集离心液即为提取的病毒RNA,立即做实验或-20℃以下保存。
注意:Buffer RPE使用之间加44mL无水乙醇。
(二)反应体系配制
1、实验设计:
检测标本RNA
质控参数:
阴性对照:无菌水(标本RNA提取时,跟标本同时提取无菌水。)
阳性对照:已知病毒RNA
2、PCR反应体系配制(在体系配制区配反应液)
1)按下表加入试剂:

PCR反应体系
组    分 体 积(μL)
RNase Free Water
5×RT-PCR Buffer 11.9×n
5×n
10mM dNTP Mixture 1×n
Enzyme Mix 1×n
RNase Inhibitor 0.1×n
上游引物 0.5×n
下游引物 0.5×n
Total 20×n

对每一个建立的反应确定反应数(n=拟进行的PCR管数,包括阴性,阳性对)。考虑到阴性无模板对照,阳性对照,误差,制备过量的反应混合物是必要的。具体如下:
(1)如果包括对照,样品的数量(n)为1到14,那么N=n+1;
(2)如果包括对照,样品的数量(n)大于15,那么N=n+2。
2)将上述反应液混匀,分装到0.2mL PCR小管中,每管20μL,分别做好标记。
3)加RNA模板(在核酸提取区)
将上述分装好的PCR小管分别加入模板。首先加入阴性对照管(5μL无菌水),然后分别加标本RNA(每管5μL),最后加入阳性对照RNA(每管5μL)。
3、RT-PCR反应
将上述加好模板的反应管混匀,短暂离心后放入PCR仪进行RT-PCR
扩增,反应程序如下:
温度 (oC) 时间 循环数
60℃ 1min 1
42℃ 10min 
50℃ 30min 
95℃ 15min 
94℃ 30s 35
52℃ 30s 
72℃ 1min 
72℃ 7min 1
4℃ 保存 

4、RT-PCR产物检测
1)2.0%琼脂糖凝胶制备:称取2.0g Agarose,倒入耐热玻璃瓶内,再加入电泳液(1×TBE)100mL,轻轻混匀后加热,使Agarose完全熔化。待Agarose胶温度降至50~60℃左右,加入核酸染料,轻轻混匀(不要产生气泡)。待胶温度降至50℃左右时,将其倒入制胶板,插好电泳梳子。待胶完全凝固(约30~60min)之后,将梳子拔出。
2)将制备好的电泳胶放入电泳槽(带梳子孔的一端在阴极),倒入电泳液(1×TBE)浸过胶面即可。
3)PCR产物各取10μL,加入2μL上样缓冲液(6×Loading Buffer),混匀后加入电泳胶孔内(先加Marker(DL-2000)5μL,然后依次加标本PCR产物,再加阴性对照,最后加阳性对照产物)。
4)电泳电压100V,约30~40min后看结果。
5)将电泳胶放入凝胶成像系统观察结果并照相。
5、结果判断
在系统成立,即阴阳性参考均正常的条件下,各引物所代表意义如下:
PCR引物 待检样品1 待检样品2 待检样品3 待检样品4 待检样品5 待检样品6
FluA _ + + + + +/-
H1HA _ _ + + + +/-
HuH1HA _ _ + _ _ +/-
SWH1HA-1 _ _ _ + _ +/-
RnaseP + + + + + _
结果判断 非甲型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非H1N1亚型 人季节性H1N1亚型流感病毒 猪H1N1亚型流感病毒
送国家流感中心复核 送国家流感中心检测 标本不是人源标本/标本中细胞量少/实验或仪器问题

 

 

 


 
附件6
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鸡胚分离方法
一、目的
流感病毒的鸡胚分离方法是流感病毒分离方法之一,常用于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本SOP是为确保鸡胚分离甲型H1N1病毒的操作准确、规范和可靠而制定。
二、操作程序
(一)生物安全要求
甲型H1N1病毒的鸡胚分离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BSL-3,实验操作人员需进行BSL-3级防护。甲型H1N1病毒的鸡胚接种和病毒培养液的收获操作必须在BSL-3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二)材料
1、9~10日龄SPF鸡胚
2、照卵灯
3、70%~75%酒精
4、一次性1ml注射器,22号针头
5、鸡卵开孔器
6、胶水或医用胶布
7、15mL无菌离心管、试管架
8、10mL无菌移液管
9、无菌镊子
(三)实验步骤
1、验卵
1)用照卵灯检测鸡胚,标记出鸡胚的气室与尿囊的界限、胚胎的位置。如果鸡胚是死胚、没有受精、有裂痕、发育不全或表面有好多渗水孔,应弃掉。
2)如何判断鸡胚状态
(1)血管:活胚血管清晰,死胚模糊,成淤血带或淤血块
(2)胎动:活胚有明显的自然运动,死胚无胎动。
(3)绒毛尿囊膜发育界限:密布血管的绒毛尿囊膜与鸡胚胎的另一面形成明显的界限。
2、接种鸡胚尿囊腔和羊膜腔
1)将鸡胚的气室朝上放置在蛋盘上,标记每个鸡胚,通常每个样本接种3个鸡胚。
2)用70%~75%酒精消毒鸡胚,在气室端钻孔。每份标本接种3枚鸡胚。
3)用1ml注射器吸200µL处理过的临床标本,装上22号针头。
4)将鸡胚置于蛋架上,针头完全进入鸡胚,刺破鸡胚羊膜,将100 µl临床标本注入鸡胚羊膜腔。然后将针头退出至针头的一半,将另外100 µl临床标本注入鸡胚尿囊腔。
5)用同一注射器将同一标本依上法接种另外的两枚鸡胚。
6)用注射器反复吸取2‰次氯酸钠消毒液2~3次后,将针头放于毁形器中销毁,注射器针筒弃于锐器盒中。
7)用胶水或者消毒过的医用胶布封口。
8)甲型H1N1病毒35℃培养,培养鸡胚2~3天。鸡胚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时,每天检查鸡胚生长情况,24h内死亡的鸡胚,认为是非特异死亡应弃去。
3、鸡胚尿囊液和羊水的收获
1)鸡胚在收获前应4℃过夜或至少放置4h以上。
2)标记15mL无菌离心管与相应的鸡胚编号一致。用70%~75%酒精消毒鸡胚气室端。
3)用无菌镊子撕破鸡胚气室蛋壳,在绒毛尿囊膜无大血管处穿破。用10mL 无菌移液管吸取鸡胚尿囊液置于相应的收集管中。用移液管刺破鸡胚羊膜,尽量吸取羊水放置于另外的管中。羊水较少时也可以将3个鸡胚的羊水合并。
4)收获病毒培养液后的鸡胚在生物安全柜内装入密封袋,然后进行高压处理。
5)将鸡胚收获液3000rpm离心5min去除血液和细胞。然后进行红细胞凝集实验,如没有红细胞凝集现象,应将收获病毒培养液再鸡胚传代2次。
6)如果有必要,可再通过血凝抑制实验鉴定分离物,并将分离物保存在-70℃或-70℃以下。
4、注意事项
1)不要在-20℃条件下保存病毒分离物,因为该温度条件下甲型H1N1病毒极不稳定。
2)甲型H1N1病毒分离操作严格按照生物安全规程的要求。禁止在同一实验室,同一时间接种未知临床标本和已知其他亚型标准病毒。禁止在同一实验室,同一时间接种来自不同动物的标本。动物标本(如猪、禽等)必须与人的标本分别保存。
 
附件7
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MDCK细胞分离方法

一、目的
流感病毒的MDCK细胞分离方法是流感实验的关键技术,用于流感病毒的分离、培养。本SOP是为确保MDCK细胞分离甲型H1N1病毒的操作准确、规范和可靠而制定。
二、程序
(一)生物安全要求
甲型H1N1病毒的MDCK细胞分离培养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BSL-3。实验操作人员需进行BSL-3防护。甲型H1N1病毒的MDCK细胞分离操作必须在BSL-3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二)材料
1、75%~90%成片的MDCK细胞,选用合适大小的细胞培养瓶和细胞培养板来用做病毒分离
2、TPCK处理胰酶(牛胰腺来源Ⅷ型)
3、HEPES缓冲液,1M母液 (GIBCO Cat No 15630)
4、D-MEM培养基(高糖含有L-谷氨酰胺  GIBCO Cat No 11965),Hank's液(病毒所配液室配制)
5、青、链霉素母液(10000 U/mL 青霉素G;10000 µg/mL硫酸链霉素  (GIBCO Cat No 15140)
6、牛血清白蛋白组分Ⅴ,7.5%溶液(GIBCO Cat No  15620)
7、临床样品0.5mL
8、1mL无菌移液管
9、10mL无菌移液管
10、15mL无菌离心管
(三)实验步骤
1、准备病毒生长液
1)细胞维持液准备
500mL D-MEM液中加入下列试剂:
(1)青、链霉素母液5mL(终浓度达:100U/mL 青霉素;100µg/mL链霉素)
(2)牛血清白蛋白组分Ⅴ 12.5mL(终浓度:0.2%)
(3)HEPES缓冲液12.5mL(终浓度:25mM)
2)病毒生长液
每500mL细胞维持液中加入0.5mL的TPCK-胰酶(母液浓度为2mg/mL)使TPCK-胰酶的终浓度为2µg/mL。
2、甲型H1N1病毒MDCK细胞分离步骤
1)75%~90%成片细胞的准备,以选取T25细胞瓶为例。
①用40×物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
②轻轻倒出细胞生长液,用10 mL 的无菌移液管吸取6mL Hank's液分别清洗细胞3遍。
2)细胞培养瓶的接种
(1)用无菌的移液管将清洗细胞的Hank's液从细胞培养瓶中移出。
(2)用无菌的移液管吸取适量临床标本置于细胞培养瓶中,温和摇动数次。
(3)然后放于37℃ 5% CO2培养箱中吸附1~2h。
(4)吸出接种物,用10 mL 的无菌移液管吸取6mL Hank's液分别清洗细胞2遍。然后加入6mL病毒生长液于细胞培养瓶中。
(5)放置于33~35℃培养箱培养。
(6)每日观察细胞病变情况。(细胞病变的特征是细胞肿胀圆化,细胞间隙增大,细胞核固缩或破裂,严重时细胞部分或全部脱落)。
3、细胞培养物的收获
1)当75%~100%细胞出现病变时进行收获,收获之前可以将细胞放于-70℃冰箱,冻融1~2次,以提高收获标本的病毒滴度。即使无细胞病变也应该于接种后第7天收获。收获病毒液时,先温和摇动细胞瓶数次,然后用10mL的无菌移液管吸取病毒液置于15mL无菌离心管中,混匀病毒。
2)收获的病毒液可以进行红细胞凝集实验,如没有红细胞凝集现象,应将收获病毒培养液再MDCK细胞传代2-3次。
3)如果有必要,可再通过血凝抑制实验鉴定分离物,并将分离物保存在-70℃或-70℃以下。
 
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试行)
(卫发明电[2009]76号附件2)

为科学地判定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对其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依法、科学、及时、有序地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防止疫情的进一步传播、扩散,特制订本指南。
一、密切接触者的判定
甲型H1N1流感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以下简称甲型H1N1流感病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目前的技术指南,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期是自病人出现症状前1天至发病后7天,或至病例症状消失后24小时(以两者之间较长者为准)。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1-7天。
密切接触者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情况下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群,具体包括:诊断、治疗或护理、探视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员;与病例共同生活或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人员;或直接接触过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或可能暴露于病例污染的环境或物体的人员等。
在判定密切接触者,分析其感染发病的可能性时,要综合考虑与病例接触时,病例是否处于传染期、病例的临床表现、与病例的接触方式、接触时所采取的防护措施,以及暴露于病例污染的环境和物体的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二、密切接触者的调查及追踪
(一)各地卫生部门应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追查病人的所有密切接触者;涉及跨区域的密切接触者,可通知有关省份协助追查。
(二)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和调查。
(三)对涉及外籍密切接触者的有关情况,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向当地外事部门报告并向卫生部通报。
三、密切接触者管理
加强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工作,有利于延迟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蔓延。在该病的流行初期、流行高峰或流行后不同阶段,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工作要求将适时作出相应调整。
(一)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指定场所集中医学观察或居家医学观察。
(二)医学观察期间是指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污染物品等最后一次接触之日起顺延至第7天结束。
(三)在进行医学观察前,要向密切接触者说明医学观察的依据、期限及有关注意事项;告知负责医学观察的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做好科普知识宣传,包括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信息。
(四)居家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及同居所的人员不得外出,集中观察的密切接触者应保障分室居住。
(五)医学观察期间应采取以下措施:
1.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医疗卫生机构每日对密切接触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访视(早晚两次测试体温),详细记录密切接触者的健康状况。对年老体弱者及婴幼儿还应注意了解有无其他病症。
2.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应每日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情况。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应配备必要的消毒设施、消毒剂和个人防护用品,认真做好本场所的清洁与消毒工作。
3.实施医学观察的工作人员应做好基本的个人防护。
(六)医学观察期间,密切接触者如出现急性发热或呼吸道症状,应立即送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采样和检测,并对与其有密切接触的全部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如密切接触者排除甲型H1N1流感,与其有密切接触的全部人员解除医学观察。
(七)医学观察期满,如密切接触者无异常情况,应及时解除医学观察,并由负责医学观察的医疗卫生机构出具书面健康证明。
 
甲型H1N1流感疫源地消毒指南(试行)
(卫发明电[2009]76号附件3)

为规范甲型H1N1流感现场消毒工作,减缓或延迟疫情的传播蔓延,特制定本指南。
一、消毒原则
(一)消毒范围与对象  现场消毒的范围和对象应由公共卫生医师根据有关指征确定。应包括被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和环境,患者尸体等。一般不必对室外环境开展大面积消毒,防止过度消毒现象的发生。
(二)消毒方法的选择  应首选物理消毒的方法,采用化学消毒的方法时,要注意选择合格的消毒剂。
二、消毒措施
(一)随时消毒
1.随时消毒是指对患者污染的物品和场所及时进行的消毒处理。医疗机构的甲型H1N流感专门病区、留观病房、隔离病房、发热门诊、感染科门诊及可能被污染的各种场所应做好随时消毒。随时消毒特别要注意下列物品和场所:分泌物或排泄物及其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诊疗用品、生活用具、衣服、被褥、生活污水、污物等。特别要注意对相关人员的手进行及时清洗或消毒。患者诊疗场所可采取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也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2.医护人员和陪护应按照要求做好个人卫生防护,诊疗、护理工作结束后应洗手并消毒。
3. 在行进过程中的交通工具上发现病例和疑似病例时,应迅速采取隔离措施,将病人转移到机舱或车箱后部,其他乘客应距其3排座椅的距离。患者、乘务人员和乘客应立即带上医用防护口罩。患者最好使用单独的卫生间,无集中收集排泄物的,应排入密闭容器内,到达目的地后由专门的消毒清洁人员进行消毒处理。专门运送病人和疑似病人的交通工具还应及时对分泌物或排泄物及其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收集处理。
(二)终末消毒
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离开有关场所后进行的彻底的消毒处理,应确保终末消毒后的场所及其中的各种物品不再有病原体的存在。终末消毒特别要注意病家、发生疫情的公共场所和学校、乘载患者的交通运输工具和患者病房的消毒。
1.病家消毒
当患者住院、康复或死亡后,应及时做好病家的终末消毒。病家终末消毒的对象包括:住室地面、墙壁,桌、椅等家具台面,门把手,患者餐饮具、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玩具,厕所、卫生间等。
2.公共场所和学校
发生疫情的公共场所和学校,在病人转移后,应加强通风,并做好终末消毒,消毒对象包括:室内地面、墙壁,门把手、楼梯及其扶手,场所内的各种物品表面。
3.交通运输工具
患者离开后应对交通运输工具进行终末消毒,消毒对象包括:舱室内壁、座椅、卧铺、桌面等物体表面,食饮具,患者所用寝(卧)具等纺织品,患者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及场所、火车和飞机的卫生间。
4.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感染科门诊等每日工作结束后,以及隔离病房在患者康复、死亡或离开后,均应做好终末消毒工作,包括:地面、墙壁,桌、椅、床头柜、床架等物体表面,患者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及相关诊疗用品等。
5.终末消毒程序
(1)在出发前,应检查所需消毒用具、消毒剂和防护用品,做好准备工作。
(2)消毒人员到达疫点,首先查对地址和名称(如门牌号、单位名称、病人姓名、车辆牌照等),并向有关人员说明来意,做好防疫知识宣传,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域内。
(3)对脱掉的外衣应放在自带的布袋中(不要放在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穿工作衣、隔离服、胶鞋(或鞋套),戴上N95口罩、帽子、防护眼镜、一次性乳胶手套等。
(4)仔细了解病人患病前和患病期间居住的房间、活动场所,用过的物品、家具,吐泻物、污染物倾倒或存放地点等,据此确定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5)进入较大的疫点时,应先用喷雾消毒的方法在地面消毒出一条1.5米左右宽的通道,供消毒前的测量、采样和其他处理用。
(6)测算需消毒的面积。
(7)必要时,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前采样。
(8)消毒前应关闭门窗,将未被污染的贵重衣物、饮食类物品、名贵字画及陈列物品收藏好。
(9)对室内(车内)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喷雾消毒剂消毒或使用消毒剂进行擦拭。
(10)病人用过的餐(饮)具、污染的衣物若不能集中在消毒站消毒时,可在疫点进行煮沸消毒或浸泡消毒。
(11)疫点消毒工作完毕,按防护用品穿脱顺序依次脱下,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处理,重复使用的用消毒剂擦拭或浸泡消毒。
(12)必要时,到达规定的消毒作用时间后,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后采样。
(13)填写疫点终末消毒工作记录。
(14)离开现场前,嘱其在达到消毒作用时间后开窗通风,擦拭打扫。
6.消毒人员应遵守下列注意事项
(1)出发前,要检查应携带的消毒工具是否齐全无故障,消毒剂是否足够。
(2)应主动取得被消毒对象的合作和相关人员的配合。应尽量采用物理法消毒。在用化学法消毒时应尽量选择对相应致病微生物杀灭作用良好,对人、畜安全,对物品损害轻微,对环境影响小的消毒剂。
(3)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个人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制度,以防受到感染。
(4)消毒过程中,不得随便走出消毒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内。
(5)消毒应有条不紊,突出重点。凡应消毒的物品,不得遗漏。严格区分已消毒和未消毒的物品,勿使已消毒的物品被再次污染。
(6)携回的污染衣物应立即分类作最终消毒。
(7)清点所消耗的药品器材,加以整修、补充。
(8)填好的消毒记录应及时上报。
(三)预防性消毒
    指没有病例发生的情况下,在家庭、公共场所、学校、交通工具和医院开展的相关消毒活动。
1.家庭
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无患者家庭,应注意家庭成员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应注意勤洗手、洗澡,勤换洗衣物,勤晾晒被褥。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家庭地面和桌、椅、床、柜、门把手等各种物体表面应做好卫生清洁。家庭成员回家后应及时洗手、更衣,有客来访后,对相关物品进行清洁处理,必要时进行消毒。
2.公共场所和学校
(1)无明确病例发生的公共场所和学校应以清洁为主,消毒对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意义有限。应加强通风,保持好环境卫生,清洁消毒工作按已有法规即可,不需专门针对甲型H1N1流感开展消毒工作。
(2)甲型H1N1流感流行地区,居民应尽量避免前往人多拥挤场所,公共场所和学校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和其他相关规定采取关闭或停课措施,没有关闭的公共场所和学校除加强通风、保持好环境卫生外,可对门把手、电梯扶手、收银台等人员经常接触的部位定期进行消毒。
(3)公共场所和学校应有洗手设施或者手消毒剂,相关人员应及时洗手,必要时使用免洗型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3.交通工具
未乘载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交通工具只需常规做好保洁工作。
4.医疗机构
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医疗机构应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的要求做好常规消毒工作。
三、常见污染对象的消毒方法
(一)室内空气:应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病家、公共场所、学校、交通工具以自然通风为主,有条件的可采用空调等机械通风措施。医疗机构应加强通风,可采取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也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二)地面、墙壁:可使用喷雾消毒剂消毒或使用消毒剂进行表面擦拭。消毒剂可选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为200mg/L~4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泥土墙吸液量为150ml/m2~300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ml/m2。对上述各种墙壁的喷洒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15min。
(三)衣服、被褥等纺织品:可煮沸消毒10min,或用有效氯为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15min;或阳光下暴晒半天以上。
(四)病人排泄物和呕吐物: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等最好用固定容器盛放,稀薄的排泄物、呕吐物,每1000mL可加漂白粉50g或含有效氯20000mg/L消毒剂溶液2000mL,搅匀放置2h。
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含有效氯(溴)1000mg/L消毒剂溶液浸泡15min,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被排泄物、呕吐物等污染的地面,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覆盖,作用60min后清理。
(五)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0min,也可用有效氯为250mg/L~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15min后,再用清水洗净。
(六)诊疗用品、家用物品、家具:可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为200mg/L-4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作用10min后清水擦拭干净。
(七)手:用含酒精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也可用0.5% 碘伏溶液(含有效碘5 000 mg/L)或0.5%氯己定醇溶液涂擦,作用1 min~3 min。或使用0.2% 过氧乙酸棉球、纱布块擦拭。
(八)病人尸体:对病人的尸体用0.5%过氧乙酸溶液浸湿的布单严密包裹后尽快火化。
(九)运输工具:可用有效氯为200mg/L-4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或喷洒至表面湿润,作用15min。也可用0.5%的洗必泰或0.2%的季铵盐消毒液擦拭座椅、桌面、舱室内壁,拖擦地面。
(十)垃圾:可喷洒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至表面湿润保持4h以上。
四、注意事项
(一)我国采取消毒剂审批管理制度,在选购时,首先应检查其使用说明书和标签上是否有卫生部的批准文号,然后看其是否在有效期内。并按说明书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选择适宜的消毒剂。消毒剂的使用剂量以及方法以使用说明书为准。
(二)使用消毒剂前详读说明书。一般消毒剂具有毒性、腐蚀性、刺激性。消毒剂应在有效期内使用,仅用于手、皮肤、物体及外环境的消毒处理,切忌内服。消毒剂应避光保存,放置在儿童不易触及的地方。
(三)疫源地消毒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由有关单位及时进行消毒,或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在医疗机构中对传染病病人的终末消毒由医疗机构安排专人进行。非专业消毒人员开展疫源地消毒前应接受培训。采取正确的消毒方法并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防护服、戴医用防护口罩(N95)、防护眼镜和手套等。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2009年修订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进一步指导医疗机构做好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减少和避免甲型H1N1流感在医疗机构内的交叉感染,规范医务人员的防护行为,根据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展情况,我部组织有关专家对《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进行了修订,形成了《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2009年修订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我部于2009年5月13日印发的《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卫发明电〔2009〕79号)同时废止。
联系人:卫生部医政司孟莉、郭燕红
联系电话:010-68792208
传真:010-68792513


卫生部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
(2009年修订版)

为进一步指导医疗机构做好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减少和避免甲型H1N1流感在医疗机构内的交叉感染,规范医务人员的防护行为,根据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的特点和疫情进展情况,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能力。
(二)指定医疗机构应在易于隔离的地方设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急)诊、隔离留观室,定点收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病区,环境布局符合隔离要求。
    (三)医疗机构应当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建立并落实岗位责任制。
(四)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和加强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工作效果。
 二、隔离技术
(一)隔离的原则。
1.对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分开安置,疑似患者进行单间隔离;确诊患者可以同时置于多人房间,床间距>1米。患者的活动应尽量限制在隔离病房内,原则上不设陪护。与患者相关的诊疗活动尽量在病区内进行。
2.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措施。具体措施包括:
(1)应将患者安置在具备有效通风条件的隔离病房内。
(2)隔离病房的门必须随时保持关闭。
(3)隔离病房应设有专用的卫生间、洗手池。
(4)用于疑似患者的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实行专人专用。非专人专用的医疗器具在用于其他患者前,应当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5)隔离病房配置消毒剂。
(6)隔离病房应当设立明确的标识。
3.对患者应当进行培训和指导。具体内容包括:
(1)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佩戴外科口罩。
(2)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容器。
(3)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使用清洁剂洗手或者使用消毒剂消毒双手。
4.指定医疗机构根据实际工作条件设置隔离病区。具体要求包括:
(1)将整个病区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潜在污染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内走廊等,污染区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等。
(2)在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应当分别设立缓冲间,并有实际的隔离屏障(如隔离门)。
(3)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专用通道。
(4)个人防护用品置于不同区域,医务人员在不同区域穿戴和脱摘相应的防护用品。
(5)整个病区应当通风良好,保证空气流向从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不能逆流。
(二)不同部门的隔离措施。
1.发热门(急)诊
医疗机构应当按规定设立发热门(急)诊,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引导相关患者到发热门(急)诊就诊。发热门(急)诊应采取如下措施:
(1)独立设区,出入口与普通门急诊分开,标识明显。
(2)候诊区应当通风,其空间应能够满足患者候诊需要。
(3)有备用诊室。
(4)设隔离卫生间。
(5)设独立挂号、就诊、药房等部门。
(6)发热和急性呼吸道症状患者应当戴外科口罩,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容器。
(7)医务人员近距离接触(距离<1米)发热和急性呼吸道症状患者,应采用“标准预防+飞沫传播预防”的措施;患者应当戴外科口罩。
2.隔离留观室
(1)独立设区,标识明显。
(2)疑似患者单间隔离,房间内设卫生间。
(3)患者病情允许时,戴外科口罩,并限制在留观室内活动。
(三)收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定点医院的隔离措施。
1.通风良好,独立设区,与其他病区相隔离,有明显标识。
    2.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三区无交叉。
    3.分别设置医务人员和患者专用通道。
    4.疑似患者单间隔离,房间内设卫生间。
    5.患者戴外科口罩,原则上患者的活动限制在病房内。
    6.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若必须探视时,探视者应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三、防护技术
(一)医务人员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甲型H1N1流感的防护依据标准预防原则,并根据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
(二)常用防护用品。
1.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2.常用防护用品包括:口罩(包括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手套、隔离衣、鞋套等。
3.应当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要求,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三)医务人员的防护。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诊疗操作中感染风险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并符合以下要求:
1.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2.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结束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3.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① 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② 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脱摘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①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②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③ 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注意事项:
1)   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2)   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3)   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可连续应用。
4)   隔离衣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5)   戴医用防护口罩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
6)   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及时就诊。
(四)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
1.医务人员在接诊、救治和护理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2.可根据实际需要,为医务人员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和甲型H1N1流感疫苗。
3.在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工作的医务人员要每日接受体温监测和流感样症状排查。
4.医务人员出现发热或流感样症状时,要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接受排查,被诊断为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的医务人员,应立即接受隔离治疗。
5.医疗机构应当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并及时对其健康情况进行监测。
四、消毒技术
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有囊膜,为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敏感;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甲型H1N1流感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医疗机构必须采取适宜的消毒技术。
(一)空气消毒。
1.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并根据气候条件适时调节。必要时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
2.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二)医疗器械、污染用品、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和消毒。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常规处理。具体方法按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处理。
五、医疗废物的管理
在诊疗甲型H1N1流感患者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根据《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2009年修订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根据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指导和规范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转运工作,我部组织专家对《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进行了修订,形成《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2009年修订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我部于2009年5月7日印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卫发明电〔2009〕69号)同时废止。
    联系人:卫生部医政司   孟莉
卫生部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三日

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
(2009年修订版)
    根据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展情况,为进一步加强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有效控制疫情,保障患者安全,现就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 基本要求
    (一)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转运的指挥调度工作。医疗机构需转运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时,向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通知急救中心(站)将患者转运至接收医疗机构。
    (二)急救中心(站)应当设置专门的区域停放转运救护车辆,配置洗消设施,配备专门的医务人员、司机、救护车辆负责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转运工作。
    (三)医疗机构和急救中心(站)应当做好患者转运交接记录,并及时报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
    二、 转运要求
    (一) 转运救护车辆车载医疗设备(包括担架)专车专用,驾驶室与车厢密封隔离,车内设专门的污染物品放置区域,配备防护用品、消毒液、快速手消毒剂。
    (二)医务人员穿工作服、隔离衣,戴手套、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司机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手套。
    (三)医务人员、司机接触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后,要及时更换防护物品。
    (四)转运时应当开窗通风。
    (五)医务人员和司机的防护,车辆、医疗用品及设备消毒,污染物品处理等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及相关规定执行。
    (六)转运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后,救护车辆及车内设备必须消毒后再转运下一例患者。
    三、 有关工作流程
    (一)转运流程。
    穿、戴防护物品→出车至医疗机构接患者→患者戴外科口罩 →将患者安置在救护车→将患者转运至接收医疗机构 →车辆及设备消毒→转运下一例患者。
    (二)穿戴及脱摘防护物品流程。
    穿戴防护物品流程:洗手或手消毒→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穿隔离衣→戴手套。
    脱摘防护物品流程:摘手套→洗手或手消毒→脱隔离衣→洗手或手消毒→摘口罩帽子→洗手或手消毒。
    (三)医务人员、司机下班前应进行手卫生→淋浴更衣。
    (四)救护车清洁消毒:
    1.空气:开窗通风。
    2.车厢及其物体表面:进行常规清洁与消毒。


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和暴发疫情处理技术指南(试行)
(卫发明电〔2009〕89号附件1)

为科学指导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调查处理,特制定本指南。本指南主要适用于我国出现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散发病例,或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甚至社区水平的暴发流行阶段。其他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仍按《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试行)》有关规定执行。
一、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一)相关定义。
1.甲型H1N1流感病例:包括甲型H1N1流感疑似和确诊病例,定义参见《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
2.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14天内,出现2例及以上具有流行病学联系的甲型H1N1流感疑似和/或确诊病例。
3.流感样病例:发热(体温≥38℃),伴有咳嗽或咽痛症状之一,缺乏其他的实验室确定诊断依据。
4.流感样病例暴发:
卫生部2006年印发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试行)》(卫办疾控发〔2006〕108号)将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预警指标定义为:一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具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流感样病例;或发生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不包括门诊留观病例);或发生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当前阶段,为加强甲型H1N1流感的疫情监测,各地尤其是已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地区可组织专家对疫情形势进行综合研判,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预警指标的敏感性,并将调整后的预警指标报卫生部备案。
(二)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发现和报告。
1.病例个案的发现和报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卫生部2009年5月12日印发的《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第一版)》的要求,发现、报告疑似和确诊甲型H1N1流感病例个案。
2.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发现和报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做好病例个案发现、报告的同时,应加强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发现和报告。可能的发现途径包括:
(1)在对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共同暴露者进行追踪、调查中发现;
(2)在对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中发现;
(3)在甲型H1N1流感疫情波及地区开展强化监测中发现;
(4)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经实验室诊断后发现;
(5)其他途径和方式。
3.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应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2小时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所有疑似和确诊病例均要按照《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第一版)》的要求,进行个案的网络直报和相关资料报送,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个案病例的关联。
二、流行病学调查
(一)甲型H1N1流感病例个案的现场调查。
疑似和确诊甲型H1N1流感病例除按照《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第一版)》的要求,做好病例的问卷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外,还应开展深入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病例基本情况:包括其人口学基本信息、居住环境、联系方式、既往病史等。
2.病例的发病和就诊经过:包括其发病时间、首诊时间、首诊医院、入院时间、转院和转诊情况、采样时间、确诊时间和转归时间等。
3.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
4.出现症状前10天的流行病学史。
(1)旅行史:赴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国家或地区的旅行史;
(2)疑似或确诊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接触史;
(3)其他流感样病例的接触史;
(4)医疗机构暴露史:因其他疾病或原因暴露于医疗机构的情况;
(5)实验室暴露史: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条件下,处理或检测疑似或确诊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临床标本;
(6)可疑动物(如猪、禽等)接触史。
(二)暴发疫情的现场调查。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流感样病例或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核实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尽快采集病例的临床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如果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确认为甲型H1N1流感,应对暴发疫情中的每名疑似和确诊病例做好详细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1.核实疫情。接到疫情报告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立即核实报告病例的诊断,并确定暴发的存在。
2.开展病例搜索和调查,确认暴发规模。采用流感样病例定义,在出现暴发疫情的场所(如学校、托幼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以及疫情可能波及的一定地域范围内,主动搜索病例。收集病例的基本情况、发病和就诊经过、临床表现和发病10天前的流行病学史等信息。描述、分析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三间分布特点,确认暴发疫情规模。
3.调查首发病例和指示病例。确定暴发疫情中的首发病例和指示病例,并对其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分析首发病例、指示病例与续发病例间的流行病学关联。
4.调查重点病例。对暴发疫情中的住院病例、重症或死亡病例进行重点调查,详细收集临床资料,分析其重症临床表现或死亡的原因。
5.收集相关信息。收集出现暴发疫情场所(如学校、托幼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气象资料、地理、空间分布、人口分布、教学/生产活动、疫情发生前后的人群聚集、人群流动等信息。
6.分析暴发原因。重点对病例间的接触方式、频度和相互暴露、发病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根据初步调查结果,分析、建立暴发疫情的原因假设,设计病例对照或历史队列研究验证假设。
7.分析、判断疫情发展趋势。动态分析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三间分布特点,以及病例(尤其是重症或死亡病例)的发病、就诊、病情进展和转归等,结合已采取的控制措施,综合评, 估暴发疫情的影响,评价处理措施的效果,分析疫情发展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调查策略和控制措施。
三、暴发疫情标本采集与实验室检测
每起暴发疫情应至少采集20例患者的呼吸道样本。如果现症病例在20例以下,应全部采样。首发病例、指示病例、住院重症或死亡病例必须采样。对不能明确病原学诊断的,可酌情增加采样批次和采样数量。标本采集种类和实验室检测方法参见《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第一版)》有关规定。
流感病毒之外的呼吸道病原检测,可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结合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已排除的实验室结果,拟定检测项目和计划后开展检测。
四、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处理
(一)病例隔离治疗和感染控制。
1.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中,所有病例应停止上班或上学。根据其病情轻重程度及临床医生的建议,采取居家或入院治疗。其家庭成员和医务人员做好个人卫生和防护,收治病例的医疗机构做好相应的感染控制。
2.如发现为甲型H1N1流感病例,或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确认为甲型H1N1流感暴发,应按照卫生部下发的《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和《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立即将病例送当地定点医院隔离治疗,并做好医务人员和收治医疗机构内的感染控制。病例达到卫生部制定的出院标准后方可解除隔离治疗。
(二)密切接触者追踪和医学观察。
如发现为甲型H1N1流感病例,或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确认为甲型H1N1流感暴发,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卫生部下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试行)》,做好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和医学观察。
(三)减少人群接触的措施。
在缺乏特异性预防控制手段(如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前提下,可通过扩大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方式,减少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机会,可降低病毒在人群中传播的风险。在暴发疫情波及的一定地域范围内,省级人民政府可根据疫情进展和动态评估,考虑采取学校停课、托幼机构停托、错时上下班、取消或推迟大型集会等措施。
(四)学校、托幼机构及其他集体单位的防控措施。
1.建立晨检制度,加强疫情的报告工作。
当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暴发,地方政府应根据疫情进展和动态评估,确定暴发疫情可能波及的地域范围。该区域内的所有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加强晨检和报告制度,告知学生及其家长甲型H1N1流感的基本知识。如发现伴流感样症状的学生,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隔离病例。如果在校上课期间,学生或教职员工出现了流感样症状,要在第一时间将病例隔离,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停课和放假措施。在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置中,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组织专家组对疫情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判断,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与教育部门一起,参照以下原则向地方政府提出停课或放假措施建议。
(1)原则上,停课的范围应根据疫情波及的范围和发展趋势,由小到大,如由班级到年级,由年级到全校,由一个学校到多所学校等。
(2)如14天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甲型H1N1流感病例时,该班级可停课;如14天内,同一学校或托幼机构有2个及以上班级停课时,该班级所在年级可停课;如14天内,同一学校或托幼机构有2个及以上年级停课时,该学校或托幼机构可以全体停课。
(3)停课前,除应告知学生、家长及教职工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外,应让学生、家长及教职工与学校保持联系,报告其是否出现流感样症状。学校应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部门每日报告学生和教职工的健康状况。
(4)停课时间一般为7天,自最后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被隔离或离校之日算起。可根据放假学生和教职工的健康状况,随时调整放假期限。
(5)鉴于学生和儿童的特殊性,学校或托幼机构放假后必须加强放假学生或儿童的校外管理,避免其在学校外的相互接触和聚集。
(6)复课后,未痊愈的学生应继续居家隔离治疗,至其病后7天或症状完全消失后24小时(以两者之间较长者为准),方可上学。
(7)复课后,学校或托幼机构还应继续加强晨检和病例报告,并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部门每日报告全校学生和教职工的健康状况,至少持续14天。
其他集体单位应要求员工做好自我体温和健康监测,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停止上班,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五)强化监测。
在暴发疫情波及的一定地域范围内,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疫情进展和动态评估,适时开展流感样病例的强化监测。该地域范围内的所有医疗机构,每日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流感样病例数和就诊总数,并采集一定数量流感样病例的呼吸道标本,送当地网络实验室进行流感病毒的相关实验室检测。
(六)其他干预措施。
在暴发疫情波及一定地域范围时,可以采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减少不必要的就医和出行、流感样病例家庭成员做好感染控制、口罩应用和社区居民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


 
甲型H1N1流感预防干预措施应用技术指南(试行)
(卫发明电〔2009〕89号附件2)

为指导应用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干预措施,控制或减缓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速度和范围,特制定本指南。本指南适用于我国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持续的人与人之间传播和社区水平的暴发流行阶段。
一、个人卫生
(一)提倡勤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要洗手。正确的洗手方法包括以下5个步骤:
1.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包括手腕、手掌和手指均要充分淋湿。
2. 搓:双手擦肥皂或洗手液,搓洗双手的手心、手背、手指、指尖、指甲及手腕,最少洗20秒。
3. 冲:用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干净。
4. 捧:捧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或用擦手纸包着水龙头关闭。
5. 擦:用擦手纸或干净毛巾将双手擦干。
整个洗手的过程至少持续30秒才能达到有效的清洁。
(二)注意日常礼节。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要洗手,并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三)倡导公众保持健康行为。如充足睡眠、合理营养、锻炼身体等。
(四)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环境清洁和良好通风状态。
二、分类就诊
流感样病例可根据病情轻重程度,分类就诊。轻症病例应减少不必要的就诊,可居家休息和隔离治疗。重症病例和易引起严重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应及时就诊。疑似或确诊甲型H1N1流感病例应到当地指定医院隔离治疗。
(一)轻症流感样病例居家休息和隔离治疗时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包括上学、工作和其他社会活动),尤其是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场所或参加公众活动。如需外出(包括就医),必须戴口罩。
居家休息和隔离治疗期间尽可能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接触时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口罩)。隔离治疗的场所尽可能与家庭公共区域隔开,最好是单独的房间。
流感样病例需保持良好的休息,多补充水分(如水、运动饮料、婴儿饮用电解质饮料等),并注意个人卫生。居家休息和隔离治疗时间自出现症状始,到病后7天或症状消失后1天(以两者中较长者为准)。
(二)以下流感样病例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1. 儿童病例在前期症状的基础上,出现下述症状或体征之一: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皮肤颜色发紫或灰白,或紫绀;食欲减退;严重或持续呕吐;嗜睡或反应迟钝;烦躁;流感样症状进行性加重。
2. 成人病例在前期症状的基础上,出现下述症状或体征之一:胸痛或腹痛,或胸闷或腹胀;突发式眩晕;意识障碍;严重或持续呕吐;流感样症状进行性加重。
3.易引起严重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包括:5岁及以下儿童,尤其是2岁及以下的婴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除高血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代谢病等慢性病患者;患有免疫抑制疾病的成人和儿童(包括药物或HIV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孕妇;小于18岁青少年中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养老院和其他慢性病康复机构的人员。
三、病例家庭的感染控制
(一)家庭成员的防护。
尽可能相对固定1名家庭成员照顾、接触居家休息和隔离治疗的轻症流感样病例。家庭中的高危人群尽可能避免与病例接触。所有家庭成员与病例密切接触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同时,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
家庭成员尽可能避免与病例面对面接触。直接接触病例后,尤其是处理病例使用过的物品后,必须用肥皂洗手。建议照顾、接触病例的家庭成员外出时戴口罩,减少传播疾病的可能。
病例居家休息和隔离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控自己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一旦家庭成员出现继发的发热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二)家庭消毒。
病例使用过的毛巾、手绢和纸巾等要妥善处理。病例居家休息和隔离治疗期间,建议定期使用消毒液擦拭家具、日用品和玩具等物体表面。
家庭成员可共用清洗后的餐具。使用肥皂清洗脏衣物,并及时晾干,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加热烘干。接触病例脏衣物后必须用肥皂洗手。
(三)口罩应用。
与病例接触时应佩戴口罩,并尽可能缩短接触时间。病例外出时也必须戴口罩。健康人群在日常生活和正常社会活动中,不建议戴口罩。无特殊情况,正规的药房或商店销售的外科口罩即可满足个人防护需求。口罩必须按照正确的佩戴方法使用,大小必须完全遮盖住口鼻,佩戴时尽可能缩小面部与口罩之间的缝隙。尽量保持口罩干燥,潮湿后必须更换。
如需协助伴有急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使用雾化器或吸入器治疗,建议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病例居家隔离治疗期间进行上述治疗时,应尽可能在一个相对独立且与家庭公共区域隔开的空间内进行。
及时处理使用后的口罩,避免重复使用口罩。如为可重复使用的口罩,使用后必须严格消毒和烘干。摘掉口罩后必须使用肥皂洗手或用酒精对手消毒。
四、减少人群接触机会
减少人群接触机会的措施包括学校停课、托幼机构停托、错时上下班、取消或推迟大型集会等。流感样病例和高危人群应尽量避免参加大型公众集会。
(一)关闭学校或托幼机构。当学校或托幼机构出现流感样病例的数量有限时,减少疾病传播的策略为尽可能早期发现病例和病例居家隔离,暂不建议关闭学校或托幼机构。如在校上课期间学生或教职员工出现流感样症状,需在第一时间将病例隔离。同时加强对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监测(晨检)和个人卫生宣传教育。家长也需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晨检工作。
当同一学校或托幼机构出现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时,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对疫情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判断,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必要的放假、停工措施。原则上,采取措施的范围应由小到大,可由班级到年级,由年级到全校,由一个学校到多所学校。学校或幼儿园放假后必须加强放假学生或儿童的校外管理,避免其在学校外的接触,减少疾病的传播。
(二)推迟或取消大型公众集会。在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地区,尽量减少或推迟一切不必要的大型公众集会。必须举行的大型公众集会,尽可能在室外举行;室内举行时,应避免使用中央空调,保持良好通风,并尽可能缩短人群聚集的时间。
五、出行或旅行建议
(一)流感样病例尽可能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外出。
(二)甲型H1N1流感流行地区的居民尽可能减少或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离开该流行地区的旅行,以降低甲型H1N1流感广泛传播的风险。
(三)其他地区的居民尽可能减少或者避免进入甲型H1N1流感流行地区旅行。如必须前往,应参照有关部门发布的旅行注意事项,做好个人防护。
六、健康教育
各地应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宣传折页、张贴画、手机短信等方式,加强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及防控措施的宣传,提高公众的防治意识。健康教育和宣传的要点包括:
(一)分类就诊措施。
宣传轻症流感样病例避免不必要就医和重症患者及时就医的分类就诊措施,以及就诊时戴口罩等个人防护措施。
(二)普通健康人群行为。
1. 维持健康行为,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好的精神心理状态,饮用足够的液体和食用有营养的食物等。
2. 尽量避免接触流感样病例,必须接触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戴口罩)。
3. 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要洗手。酒精类洗手液同样有效。
4. 尽量避免外出尤其是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疾病流行地区的居民必须外出时尽可能戴口罩,且应尽可能缩短在人群聚集场所停留的时间。
5.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
6. 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7. 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的良好通风状态。
8. 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尽量减少外出或与其他人接触。同时,告知家人与其接触时戴口罩,并尽快电话咨询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生,包括是否需要就诊、在何处就诊、如何就诊等。
七、高危人群的预防措施
(一)中小学生。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学生的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和体征的监测。出现急性呼吸道症状要立即报告,必要时请假。家长应确认儿童是否及时接种有关疫苗,并强化免疫。应鼓励患有慢性病的儿童坚持常规药物治疗。当家长或儿童进行咨询时,医生应对其进行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的健康宣教。
(二)哺乳期妇女可尽早开始母乳喂养,如因病不能母乳喂养,可使用吸奶器。如因病无法提供母乳,可使用奶粉,或使用她人提供的经检验合格的人奶。
(三)心血管病人应自备两周量的治疗心血管疾病常规药物;未经医生许可不要擅自停药,特别是季节性流感或呼吸道感染患者。心衰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的呼吸节律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四)城市农民工等流动人口要加强自我卫生意识和防病能力,保持居室通风,出现急性呼吸道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并尽量请假休息,自行隔离,必要时就医。
(五)病例护理者:
用肥皂和水勤洗自己和受护理者的手,特别是儿童病例吮手后要洗手;尽可能避免近距离接触及频繁的皮肤接触;避免未进行彻底清洗就二次使用与儿童口唇接触的玩具和物体;玩具应放在远离儿童嘴的地方;必须近距离接触病人时尽可能减少近距离接触的时间,并尽量带口罩;抱儿童病例时,让其下巴靠在自己肩膀并面朝外,以避免儿童对着自己的面部咳嗽。用普通洗衣粉洗涤可重复利用的布质口罩并用熨斗进行熨烫。
(六)病例亲属每次接触病例、病例房间或盥洗室后,应用肥皂和水或者含酒精的洗手液洗手。慢性病患者与病例接触时,应戴口罩,尽可能减少接触的时间,并在接触后用肥皂水洗手。
八、其他措施
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感染控制和疫源地消毒分别参见《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和《甲型H1N1流感疫源地消毒指南(试行)》。甲型H1N1流感出现社区水平的暴发流行时,采取广泛的消毒措施并不能达到控制疾病传播的效果,且会污染环境,不建议对社区进行大规模消毒。
 
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中相关人员
预防性用药指南(2009年试行版)

(卫发明电[2009]92号)

为有效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尽可能防止密切接触者中相关人员感染,延缓、减少续发病例,参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甲型H1N1流感患者和密切接触者抗病毒治疗临时指导意见(2009年5月6日版)》和世界卫生组织《流感大流行期间疫苗及抗病毒药物应用指南(2004年版)》,结合我国防治甲型H1N1流感初步经验,研究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中所称密切接触者,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情况下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群,具体包括:诊断、治疗或护理、探视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员;与病例共同生活或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人员;或直接接触过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或可能暴露于病例污染的环境或物体的人员等。
一、抗病毒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一)适用人群。
1.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中的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是指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后易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的人群,包括:
(1)5岁以下儿童(2岁以下者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2)65岁及以上老年人;
(3)妊娠妇女;
(4)伴有以下疾病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高血压除外)、血液、神经、神经肌肉系统或者肾、肝、代谢、内分泌疾病,免疫功能抑制者(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者),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
(5)集体生活于养老院或其他慢性病疗养机构的人员。
2.在防控工作中,近7天内在无有效防护的情况下,密切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医务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实验室和其他相关工作人员。
3.其他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这类人员由执业医师综合分析其暴露的频度、强度和时间后,对存在高感染风险者可给予预防性用药。
(二)预防性应用。
1.奥司他韦(oseltamivir)
对符合预防性用药指证者,建议早期(争取于暴露后48小时内)服用奥司他韦,成人口服75mg,每日1次,连用   至末次暴露后7-10天;未能于暴露后48小时内用药者,仍建议预防性用药,每日1次,连用至末次暴露后7-10天。
奥司他韦对13岁以下儿童预防流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甲型H1N1流感患者和密切接触者抗病毒治疗临时指导意见(2009年5月6日版)》,推荐以下用药方案。
用药对象 奥司他韦使用方法
成人 75 mg 口服 q.d. 连用至末次暴露后7-10天
≥ 1岁的儿童 ≤15 kg 30 mg 口服 q.d. 连用至末次暴露后7-10天
 15-23 kg 45 mg 口服 q.d. 连用至末次暴露后7-10天
 24-40 kg 60 mg 口服 q.d. 连用至末次暴露后7-10天
 >40 kg 75 mg 口服 q.d. 连用至末次暴露后7-10天

2.其他抗病毒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可由临床医师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二、中医药的预防性应用可参照《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2009版)》(国中医药办发〔2009〕15号)。
三、注意事项
(一)预防性用药需取得服药者的知情同意。
(二)密切观察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出现的不良反应要采取救治措施,并按照规定及时报告。

 


湖南省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及哨点医院名单


一 、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株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郴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常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衡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湘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怀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岳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流感监测哨点医院

国家级哨点医院:
湖南省人民医院              湖南省儿童医院
长沙市第一人民医院          长沙市中心医院
株洲市第一人民医院          株洲市妇幼保健院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郴州市第三医院、
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南华医科大学附二医院        衡阳市中心医院
邵阳市中心医院              湘潭市中心医院
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          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省级哨点医院:
常德市妇幼保健院         苏仙区桥口医院

 

 

 

 

 

 

教育部 卫生部联合印发《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

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为科学有序地做好教育系统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提高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和应对能力,教育部、卫生部组织专家制定了《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6月22日印发各地教育、卫生工作部门,各部属高校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求各地各高校认真遵照执行。

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

为科学有序地做好教育系统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提高防控和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能力,有效控制疫情在学校、托幼机构的传播、蔓延,保障学生、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以及各部门举办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学生夏令营和冬令营等。
一、学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划分
(一)学校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
在学校内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
(二)学校出现非校内感染病例
在学校内发现甲型H1N1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但传播链清晰,病例感染来源为学校外部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或其污染的环境,疾病危害尚不严重。
(三)学校出现校内感染病例
第一类情况,在学校一个班级内发现散发的感染来源不明的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或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的二代病例。
第二类情况,在学校内出现多起感染来源不明的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形成学校局部疫情暴发,且有流行趋势。学校局部疫情暴发,指在同一学校同一个年级两至三个班级,14天内,出现多个甲型H1N1流感校内感染病例的确诊病例,且病例呈现明显的聚集性。
第三类情况,在学校内出现甲型H1N1流感流行,疫情迅速在全校扩散,且有波及学校周边地区的趋势。学校流行,指在14天内,在同一学校不同年级或同一年级三个班级以上,出现多起甲型H1N1流感学校局部疫情暴发,且有持续传播现象。
二、职能分工
按照属地化管理、联防联控的原则,在地方政府及其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的领导下,教育、卫生行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督导和指导所辖学校、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格局。
(一)卫生行政部门
指导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完善防控预案;负责组织协调和督促医疗卫生机构对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进行指导;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报全国及行政区域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根据疫情变化情况,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及时调整和完善防控措施。
(二)医疗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指导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负责辖区内学校疫情分析报告、病例诊治、流行病学调查;协调和指导学校落实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学校暴发甲型H1N1流感时,按照卫生部相关防控方案和技术文件,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负责指导学校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防控措施。
(三)教育行政部门
与卫生等部门配合,共同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学校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对策、措施及应急预案;督促落实学校甲型H1N1流感的信息报告人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配合卫生部门,严密监测行政区域内学校甲型H1N1流感发生情况,并适时做出预警;指导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紧急应对和处置甲型H1N1流感疫情;检查督促行政区域内学校落实各项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措施;协调解决学校应对甲型H1N1流感所需的物质、经费等保障;学校暴发甲型H1N1流感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
(四)学校
在卫生部门指导下,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制定本校的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建立一把手负总责与分管校长具体抓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责任制,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明确并落实甲型H1N1流感的信息报告人;具体落实学校防控甲型H1N1流感各项措施;保障防控甲型H1N1流感所必须的物质、场所、人员与经费;学校暴发甲型H1N1流感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
(五)其他相关部门
在地方政府及其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的领导下,依据各自职责,全力支持和做好相关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三、防控措施
(一)学校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
1.制订应对学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预案、工作方案。
2.组织校医院、校医或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人员参加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及技术的培训和演练。
3.加强疫情应对物资准备。
4.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普及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倡导环境卫生、科学洗手等卫生行为,提高广大学生、教职员工对流感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5. 加强教室、图书馆(阅览室)、教研室、宿舍等学生和教职员工学习、工作、生活场所卫生与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6. 落实晨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发现流感样疫情要在第一时间(2小时内)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
7. 建立健全校内有关部门和人员、学校与家长、学校与当地医疗机构及教育行政部门联系机制,完善信息收集报送渠道,保证信息畅通。
8. 建立与卫生部门信息联动机制,及时收集所在地区甲型H1N1流感发生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预警。
(二)学校出现非校内感染病例
在强化上述学校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时各项防控措施的同时,需采取以控制传染源管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及时发现输入病例,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严防疫情传播。
卫生防控措施
1. 病例应按照当地卫生部门的要求,及时接受隔离治疗。
2. 卫生部门在学校的配合下,开展对病例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并实施集中医学观察或居家医学观察。中小学生中的密切接触者原则上以居家医学观察为主,高校学生中的密切接触者原则上以集中医学观察为主。
病例所在学校建立与居家医学观察者的联系,及时了解其每日健康状况,并将密切接触者健康状况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每日对集中医学观察者实行随访、报告。
3. 卫生部门指导、协助学校加强当地学校晨午检工作,加强学校发热、咳嗽或咽痛等流感样症状监测和因病缺课监测,及时发现、报告和诊治可疑病例。
4. 卫生部门指导学校对教室、图书馆(阅览室)、教研室、宿舍等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场所进行消毒。采取消毒、感染控制等措施,做好疫情控制工作。
5. 卫生部门及时公布疫情和防控措施信息,加强区域内的信息公布和通告工作,稳定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情绪。教育和卫生部门共同做好媒体沟通工作,发挥媒体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作用。
学校防控措施
1.经当地政府批准同意,对出现病例的托幼机构实施全园停课7天(或7天以上)的措施。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放假儿童的校外管理,避免其在学校外的相互接触和聚集。
托幼机构复课后,应继续加强晨检和病例报告,并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部门每日报告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至少持续14天。
2. 中小学校和高校等教育机构加强对学校人员出入的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3. 如疫情传播风险较大,经当地政府批准同意,中小学校和高校可按照由班级到年级的原则采取临时停课措施。
4. 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在卫生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落实其他应急处置措施。
(三)学校出现校内感染病例
及时调整防控策略,采取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链、保护高危人群等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防止或减缓疫情扩散,减少病例,减轻疫情危害。
出现第一类情况时,在加强非校内感染病例的卫生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
卫生防控措施
1. 卫生部门指导、协助当地所有学校开展晨午检和疫情日报、零报告。
2.卫生部门指导学校加强校内环境消毒。
3.卫生部门指导学校加强居家隔离观察者的管理,要求其主动接受监测,每日定时报告身体状况。
4. 按卫生部门要求,对重点或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服药和免疫接种。
学校防控措施
1. 学校停止举办校内各种大型师生集会和会议等活动。
2. 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学校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3. 根据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决定,学校采取临时停课或暂时关闭措施。
(1)原则上,停课的范围应根据疫情波及的范围和发展趋势,由小到大,如由班级到年级,由年级到全校,由一个学校到多所学校等。
(2)如果14天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甲型H1N1流感病例时,该班级可停课;如果14天内,同一学校有2个及以上班级需要停课时,该班级所在年级可停课;如果14天内,同一学校有2个及以上年级需要停课时,该学校可以全体停课。
(3)停课前,除应告知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外,应让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与学校保持联系,报告其是否出现流感样症状。学校应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每日报告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
(4)停课时间不少于7天,自最后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被隔离或离校之日算起。可根据放假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随时调整放假期限。
(5)中小学校停课放假后,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应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放假学生校外管理,避免其在学校外的相互接触和聚集。高校停课后,要加强停课学生的在校管理。
(6)复课前,必须对教室、阅览室、食堂、厕所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因甲型H1N1流感暂时停课的学生,必须在恢复健康,经有关卫生部门确定没有传染性并出具有效的复课证明后方可复学。
(7)复课后,未痊愈的学生应继续居家隔离治疗,至其病后7天或症状完全消失后24小时(以两者之间较长者为准),方可上学。
(8)复课后,学校或托幼机构还应继续加强晨检和病例报告,并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每日报告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至少持续14天。
4. 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在卫生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落实其他应急处置措施。
出现第二类情况时,强化病例诊治、校内环境消毒、隔离医学观察者管理,加强当地学校疫情监测、对重点或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服药和免疫接种等卫生防控措施。
重点加强相关学校防控措施的实施。经当地政府批准同意,对出现病例的中小学、幼儿园等实施全校(园)停课措施;对出现病例的高校实施学生停课不离校,在校进行观察措施。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放假学生的校内外管理,避免学生聚集活动;并做好被隔离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保障。
学校复课后,应继续加强晨检和病例报告,并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部门每日报告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至少持续14天。
出现第三类情况时,重点加强医疗救治工作,尤其是重症病例的诊疗救治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诊治,降低病死率。对重点或高危人群采取必要的预防性服药和免疫接种措施;合理调配医疗卫生资源,确保防控工作科学、有序、有效。
经当地政府批准同意,对当地所有学校实施停课措施。强化放假学生的校内外管理,避免学生聚集活动,并重点做好被停课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保障。
教育、卫生和相关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强化风险沟通工作,发挥媒体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作用,维护社会稳定。
四、停课、放假的实施程序
当发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后,如需要采取停课、放假等疫情防控措施,应按下列程序组织实施:
1. 当地卫生部门在当地教育部门配合下,组织调查,核实疫情情况。
2.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对疫情风险进行评估。
3.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会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向当地政府、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提出停课、放假的建议。
4. 当地政府、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审核批准后,宣布执行。
5.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应及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并争取相关工作指导和技术支持。
6.停课期间,如有新病例发生,可适当延长停课时间。
7.当停课、放假时间超过7天,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评估。达到复课条件的,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报请当地政府、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批准后执行。
五、各部门举办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学生夏令营和冬令营等防控甲型H1N1流感,参照本工作方案执行。

 

 

 

社区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控制工作方案
(试行)

为有效遏制社区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扩散和蔓延,科学有序地开展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相关定义
  (一)社区:本方案中社区是指城乡社区,包括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所辖范围。
  (二)社区暴发:指在社区范围内,14天内多点出现多个甲型H1N1流感本地感染的确诊病例,且病例呈现明显的聚集性。
  (三)社区流行:指在社区范围内,出现多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多例病人传播链不清楚,并且有持续传播现象。
  二、职能分工
  (一)政府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领导辖区内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组织专家对疫情形势进行评估,并及时调整防控策略,提供防控专项经费和物资保障,督导检查各项防控工作落实情况。
  (二)卫生部门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督导医疗卫生机构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协调落实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发生社区流行时,负责调配辖区内医疗卫生资源。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辖区内疫情监测报告、病例诊治、流行病学调查、防病知识宣教等工作。
  (三)相关部门
  根据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的职责分工,做好相关防控工作。
三、社区暴发的防控措施
  采取以传染源管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减缓疫情传播、控制疫情蔓延。发生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社区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专业措施
  1.加强和规范疫情报告制度,重点关注聚集性病例、住院病例和暴发事件的处置。
  2.医疗机构启用红外体温监测,加强预检分诊,为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提供外科口罩等防护用品,加强医护人员个人防护,做好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3.开展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疫情波及范围,实施密切接触者追踪和管理,落实相应的防控措施。
  4.开展并加强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病原学筛查工作。
  5.开展学校、托幼机构症状监测和因病缺课监测,加强对养老院等重点场所的管理和流感样症状监测。
  6.公共场所、交通工具、集体单位采取以环境清洁和开窗通风为主的卫生措施,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工作。
  7.根据防控工作实际需要,对高感染风险的密切接触者及高危人群实施预防性用药和疫苗应急接种。
  高感染风险的密切接触者包括:在防控工作中,近7天内在无有效防护的情况下,密切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医务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实验室和其他相关工作人员。
  高危人群包括:5岁及以下儿童,尤其是2岁及以下的婴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妊娠妇女;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除外)、血液、神经、神经肌肉系统或者肾、肝、代谢、内分泌疾病患者,免疫功能抑制者(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者),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集体生活于养老院或其他慢性病疗养机构的人员。
  (二)社区措施
  1.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动员社会力量,对疫点隔离措施提供保障,包括对医学观察人员的后勤供应等。
  2.密切接触者实行集中医学观察或居家医学观察,医疗卫生机构每日对其实行随访、报告。
  3.建议流感样症状的病人居家休息,避免外出,限制或减少不必要的公众集会和旅游等活动。
  4.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建筑工地主动开展健康监测工作;提供社会基本服务、人员密集的企事业单位启动晨检制度。
  5.及时公布疫情和防控措施信息,加强区域内的信息公布和通告工作。
6.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工作,普及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倡导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采取开窗通风等措施,消除公众恐慌情绪;做好媒体沟通工作,发挥媒体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作用。
四、社区流行的防控措施
  对病例实行分类管理,采取以加强重症病例救治、降低病死率、减轻疫情危害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在社区暴发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发生甲型H1N1流感社区流行的地区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专业措施
  1.及时评估医疗卫生资源需求,一旦资源不足,应及时向上级政府提出申请,进行补充。
  2.收集和报告流感样病例就诊数、住院病例数尤其是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情况,药品、疫苗和其他防控物资使用情况等。
  3.对病例实行分类诊治与管理。重症病人由定点医院集中收治,较重病人由综合医院的感染疾病科负责收治,轻症病人鼓励居家或社区医疗机构收治。
  4.医疗机构对到医院就诊的病人提供外科口罩等防护用品,做好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5.启用后备医院,必要时设立临时医疗救治点。
  6.加强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病原学和耐药性监测。
  (二)社区措施
  1.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动员社会力量,对落实流感样病例居家治疗等措施提供保障。
  2.采取减少或限制人员流动,娱乐场所停业,取消或推迟大型集会等措施。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可实行集中休假或轮休制度。
  3.根据有关规定,采取学校、托幼机构停课措施。
  4.提供社会基本服务、人员密集的企事业单位启动健康申报制度,对流动人口集中的单位和场所加强管理,建议流感样症状者居家休息治疗。
  5.必要时对疫点进行隔离管制措施,疫区实施交通检疫。
  6.加强志愿者培训,组织和鼓励志愿者参与防控活动。
  7.维持社区正常生活秩序,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
  8.开展公众心理干预,加强心理疏导,减少和避免疫情对公众心理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本工作方案应根据疫情的发展和防控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

 

 

 

 

 

 

 

 

 

《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管理方案(试行版)》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管理方案(试行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进一步指导医疗机构做好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减少和避免甲型H1N1流感在医疗机构内的交叉感染,规范医务人员的防护行为,根据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展情况,我部组织有关专家对《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进行了修订,形成了《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2009年修订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我部于2009年5月13日印发的《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卫发明电〔2009〕79号)同时废止。
联系人:卫生部医政司孟莉、郭燕红
联系电话:010-68792208
传真:010-68792513

卫生部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
(2009年修订版)

为进一步指导医疗机构做好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减少和避免甲型H1N1流感在医疗机构内的交叉感染,规范医务人员的防护行为,根据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的特点和疫情进展情况,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能力。
(二)指定医疗机构应在易于隔离的地方设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急)诊、隔离留观室,定点收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病区,环境布局符合隔离要求。
    (三)医疗机构应当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建立并落实岗位责任制。
(四)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和加强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工作效果。
 二、隔离技术
(一)隔离的原则。
1.对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分开安置,疑似患者进行单间隔离;确诊患者可以同时置于多人房间,床间距>1米。患者的活动应尽量限制在隔离病房内,原则上不设陪护。与患者相关的诊疗活动尽量在病区内进行。
2.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措施。具体措施包括:
(1)应将患者安置在具备有效通风条件的隔离病房内。
(2)隔离病房的门必须随时保持关闭。
(3)隔离病房应设有专用的卫生间、洗手池。
(4)用于疑似患者的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实行专人专用。非专人专用的医疗器具在用于其他患者前,应当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5)隔离病房配置消毒剂。
(6)隔离病房应当设立明确的标识。
3.对患者应当进行培训和指导。具体内容包括:
(1)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佩戴外科口罩。
(2)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容器。
(3)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使用清洁剂洗手或者使用消毒剂消毒双手。
4.指定医疗机构根据实际工作条件设置隔离病区。具体要求包括:
(1)将整个病区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潜在污染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内走廊等,污染区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等。
(2)在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应当分别设立缓冲间,并有实际的隔离屏障(如隔离门)。
(3)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专用通道。
(4)个人防护用品置于不同区域,医务人员在不同区域穿戴和脱摘相应的防护用品。
(5)整个病区应当通风良好,保证空气流向从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不能逆流。
(二)不同部门的隔离措施。
1.发热门(急)诊
医疗机构应当按规定设立发热门(急)诊,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引导相关患者到发热门(急)诊就诊。发热门(急)诊应采取如下措施:
(1)独立设区,出入口与普通门急诊分开,标识明显。
(2)候诊区应当通风,其空间应能够满足患者候诊需要。
(3)有备用诊室。
(4)设隔离卫生间。
(5)设独立挂号、就诊、药房等部门。
(6)发热和急性呼吸道症状患者应当戴外科口罩,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容器。
(7)医务人员近距离接触(距离<1米)发热和急性呼吸道症状患者,应采用“标准预防+飞沫传播预防”的措施;患者应当戴外科口罩。
2.隔离留观室
(1)独立设区,标识明显。
(2)疑似患者单间隔离,房间内设卫生间。
(3)患者病情允许时,戴外科口罩,并限制在留观室内活动。
(三)收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定点医院的隔离措施。
1.通风良好,独立设区,与其他病区相隔离,有明显标识。
    2.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三区无交叉。
    3.分别设置医务人员和患者专用通道。
    4.疑似患者单间隔离,房间内设卫生间。
    5.患者戴外科口罩,原则上患者的活动限制在病房内。
    6.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若必须探视时,探视者应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三、防护技术
(一)医务人员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甲型H1N1流感的防护依据标准预防原则,并根据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
(二)常用防护用品。
1.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2.常用防护用品包括:口罩(包括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手套、隔离衣、鞋套等。
3.应当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要求,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三)医务人员的防护。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诊疗操作中感染风险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并符合以下要求:
1.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2.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结束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3.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① 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② 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脱摘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①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②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③ 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注意事项:
1)   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2)   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3)   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可连续应用。
4)   隔离衣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5)   戴医用防护口罩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
6)   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及时就诊。
(四)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
1.医务人员在接诊、救治和护理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2.可根据实际需要,为医务人员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和甲型H1N1流感疫苗。
3.在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工作的医务人员要每日接受体温监测和流感样症状排查。
4.医务人员出现发热或流感样症状时,要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接受排查,被诊断为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的医务人员,应立即接受隔离治疗。
5.医疗机构应当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并及时对其健康情况进行监测。
四、消毒技术
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有囊膜,为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敏感;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甲型H1N1流感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医疗机构必须采取适宜的消毒技术。
(一)空气消毒。
1.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并根据气候条件适时调节。必要时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
2.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二)医疗器械、污染用品、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和消毒。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常规处理。具体方法按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处理。
五、医疗废物的管理
在诊疗甲型H1N1流感患者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根据《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株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株洲市芦淞区人民中路537号 电话:0731-28230780
本网站由 云超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湘ICP备08104074号 湘公网安备 43020302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