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最近你的"小心肝"总在深夜加班?
不是996就是857
奶茶续命、烧烤怼胃、熬夜追剧……
它一边忍辱负重帮你解毒
一边在体内疯狂弹幕:
"这届宿主太难带!再作死就肝癌警告!"
别笑!肝癌这货最爱"沉默是金"
等它突然刷存在感时——
可能你的体检报告已经满屏飘红!
不信?那今天这篇"保肝指南"
专治各种不服的肝!
现在滑走的人,你的肝正在骂骂咧咧
——我是肝帝分割线——
肝癌因其发病隐匿,起病迅速,预后不佳
常被称为“癌中之王”“沉默的杀手”
根据国际癌症中心和国际癌症登记协会最新报告的全球资料
全世界每年新发肝癌患者约74.83万人
居恶性肿瘤的第六位
其中发展中国家肝癌发生62.67万人
居恶性肿瘤的第四位
中国肝癌发生约36万人,居恶性肿瘤第二位
肝癌的发生并非“平地起惊雷”
而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几类高危人群要注意了:
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 或慢性丙型肝炎病毒 (HCV) 感染者;
2
有肝癌家族史者;
3
血吸虫、酒精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
4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
5
遗传性代谢病患者,包括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糖原贮积病、迟发性皮肤卟啉症、酪氨酸血症等;
6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多见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病患;
7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
8
食用被黄曲霉素污染食物者;
建议有以上高危因素的人群
每6至12个月进行一次定期检查
以便尽早发现和防治
肝脏不会喊痛
但这不意味肝癌毫无征兆
如果你的身体出现以下变化
这可能是肝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1
食欲下降,老觉得吃啥都没胃口,甚至恶心、呕吐;
2
右上腹(肝区)不适或发胀、疼痛;
3
体重莫名下降,整个人越来越瘦;
4
总是感觉疲惫、乏力,哪怕睡足了也没精神;
5
皮肤和眼白发黄,甚至尿液颜色加深;
6
容易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血频发或皮肤容易淤青。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这些情况
特别是已经患有乙肝、丙肝或肝硬化
一定要及时检查!
那么肯定有人又要问了
“既然如此,要做哪些检查呢?”
早期发现是提高肝癌治愈率的关键
可选用以下手段,及时发现肝脏异常
1
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AFP是肝癌的一个标志物,部分早期肝癌患者AFP水平升高。有一小部分肝癌患者可表现为AFP正常,需结合其他检查判断。
2
肝脏B超检查:无创、便捷、价廉,能观察肝脏形态,是最常用的肝癌筛查方法。
3
肝脏增强CT检查:注射造影剂后更清晰显示肝脏病变特征等,有助于鉴别良恶性、判断分期,对可疑病变定性更准确。
4
肝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多方位成像,鉴别肝癌与良性疾病有优势。
5
肝脏穿刺活检:是诊断肝癌的“金标准”,对于不满足临床诊断标准的肝脏占位患者,如AFP升高不明显、CT/MRI表现不典型等,需要进行肝脏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是不是光看到这些检查
就开始瑟瑟发抖了?
所以!还是要做好预防!
等到真生病就晚了!
1
接种或补种乙肝疫苗:接种或补种乙肝疫苗,确保血液中乙肝表面抗体达标,它是预防乙肝及相关肝癌的最有效手段。
2
定期体检:特别是乙肝携带者、慢性肝病者,应定期做B超、肝功能以及甲胎蛋白检查。
3
不饮酒或少饮酒:酒精对肝脏伤害大,不喝酒或最大限度减少酒精摄入量。
4
健康饮食、远离霉变食品:黄曲霉素作为全球公认与肝癌直接相关的致病因素,不食用霉变的花生、玉米、豆类中等,避免黄曲霉毒素的摄入。
5
控制体重、预防脂肪肝:合理饮食、规律运动,避免肥胖。
6
用药谨慎:不要滥用药物,长期服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7
规律作息,切忌熬夜:保证有足够的深度睡眠时间,让肝脏规律的开启“修复模式”。
你的肝脏虽然“沉默寡言”
但它需要你的呵护
趁现在,行动起来
守护肝脏,关爱健康
科学防治,真正做到“肝”净如初!
2025年4月15日—4月21日
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今年的主题是“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
肿瘤早已不是绝症
只是一种慢性病
来源科室:慢性病防治科
编辑:杨 钰
初审:唐雨新
编审:邓屹杉、倪颇男
复审:颜湘峰、袁新健
终审:何 礼、曾莉怡
更多关注
2025年疾控卫监十大重点工作和十项民生实事发布
如何预防诺如病毒,请牢记这三点
湖南人怎么减肥?国家版指南来了,附上实用食谱